二舅认真地活了半生不是为了撕裂舆论场

二舅认真地活了半生不是为了撕裂舆论场】7月28日 , 据澎湃新闻:从昨天到今天 , 说“二舅”是互联网中最红的人物 , 应该不算夸张 。 一段普通人的生活史、一部可怜人的纪录片打动了很多人 。 但渐渐地 , 对“二舅”故事的评价也开始分裂了 。
有人怀疑二舅是否真实存在;有人开始反思二舅的人生故事是不是有“美化苦难”的嫌疑;还有人批评视频作者有刻意博眼球的嫌疑 。 尽管创作者“衣戈猜想”声明视频中的每个字都是真实的 , 也表达了让二舅和姥姥安静生活的态度 , 但舆论场中的撕裂并未偃旗息鼓 。
面对一则视频、一个故事、一位人物 , 网友们当然有自由表达看法和观点的权利 。 互联网时代 , 人人都有麦克风 , 喜欢或者不喜欢二舅的视频都不是问题 。 但是 , 理性探讨的前提应该是凝聚共识、相互理解 , 而不是各说各的、鸡同鸭讲 。 当争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时 , 难以避免的结果就是走向极化 , 形成撕裂和对立的态势 。
二舅视频里最基本的共情和共识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 那就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多舛又坚韧的生活 , 都值得尊敬 。 许多网友的质疑有自己的道理 , 但那些明显偏离或否定了上述前提的观点 , 已经超出了二舅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能承载的意义 , 也带歪了讨论的节奏和方向 。
“二舅”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 如今 , 任何人物或话题在互联网上成为焦点后 , 都免不了被起哄、质疑和扒皮 , 鲜有“善终”的结局 。 结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 , 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这样的路径:人物或话题在互联网走红——“吃瓜群众”网络围观——各种反转开始出现——话题遭遇反噬——各方互撕甚至拉黑——社会撕裂加剧 。
围观和发声是每个人的权利 , 但真正应该警惕的是 , 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 , 罔顾基本的共情共识 , 把个人观点、道德审判、情绪发泄当作正义之声的偏执 。 任何讨论一旦走向极端 , 就很难看到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 , 最终不仅提供不了有建设性价值的思考 , 还会造成毫无必要的紧张和对立 。
舆论生态的极化 , 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 成为“黑暗森林”的网络空间 , 会让当事人成为受害者 , 让其他人受到“株连” , 还会让更多人被迫沉默 , 把话语权让给各种极端化的言论 。
二舅有他的生活和追求 , 也有他的遗憾和不平 , 其中的甘苦滋味 , 一定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 他认真地活了半生 , 绝对不是为了撕裂互联网上的舆论场 。
热闹过后 , 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 , 是不是如今就连二舅这样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 就连“认真活着”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 也逃脱不了最终在舆论喧嚣中黯然退场的命运?大家究竟还能不能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 , 能不能理性客观地做到求同存异?
有人说 , 在中国农村 , 有许多“二舅”式的人物 , 而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已很少见到 , 这就造成了网友情感和认知的偏差 。 这或许提醒我们 , 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争论二舅人生的好坏 , 不如多关心和体察一下互联网之外更多“二舅“的人生 。 也许 , 我们能因此治好自己的“精神内耗” , 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
二舅认真地活了半生不是为了撕裂舆论场
文章图片
【来源:澎湃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 , 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 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