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山国的覆灭,是春秋战国“国际形势”发展的最佳映射

中山国的覆灭 , 是春秋战国“国际形势”发展的最佳映射 。
古往今来 , 战争在一国的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释放政权力量、分散矛盾的最直接途径 , 成功后带来的好处更有可能促进国家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近代日本)
战国 , 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以“战争”为符号的特殊时期 , 上述特征更加明显 。 那时各国间之所以疯了似的不断交战 , 既是生存所迫 , 更是发展所需 。 其中 , 赵国就是个典型案例 。
在不断的战争中 , 它顺应需要推进了军事改革 , 随后又在战场上加以实践 。 在这个过程中 , 赵国由弱变强 , 从任人欺辱到一度能单独与秦国抗衡 。 灭中山国 , 就是赵国全面强大的象征 , 它不仅是军事层面的胜利 , 也是政治与外交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现 。
一说到战国 , 咱们第一反应就是“战国七雄” , 这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误解:战国时就存在这七个国家 。
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 在战国初期 , 大小国家错杂林立 , 跟春秋时期高度相似 , 比如越、宋、中山、郑、鲁、卫、莒、邹、杞、滕、薛、任、郯、巴、蜀等等 , 外围还有北方的林胡、东胡 , 南方的百越 。 其中的越、宋、中山还曾经极为强劲 。
【历史故事】中山国的覆灭,是春秋战国“国际形势”发展的最佳映射
文章图片
春秋时期形势图
而战国的演变 , 实际上就是七雄吞并上述小国、随后六强又归于秦国的过程 。
但其间也有例外 。 列强为了追求实力的制衡 , 任何有可能导致“国际秩序”失衡的兼并行为都将会引起各方的共同警惕 , 最典型的莫过于齐国灭宋事件 , 竟然引起了五强联合攻齐 , 差点让强大了几百年的齐国走向灭亡 。
但赵国灭掉疆域广阔、实力强大的中山国 , 为啥却没有引起类似的后果?主要有两大原因 。
第一 , 中山国“非我族类” 。
春秋时期 ,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尊王攘夷” , 它侧面反映出 , 当时华夏主体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融合有多剧烈 。 而中山国 , 就是这一时代巨变的产物 。
春秋时期 , 西北地区曾活跃着“白狄”部落 , 后期在秦国的胁迫下往东迁徙到河北地区 , 也像中原诸侯那样发展农业、手工业 , 建城郭、修长城、定官制 , 并且常年与晋国交战 。
在这个过程中 , 白狄各部中的肥氏、鼓氏、仇由氏三个氏族先后被晋国覆灭 , 只剩下鲜虞氏顽强生存 。 到了大概
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 , 由于当时晋国陷入六卿掌权的乱局 , 鲜虞趁机击败了晋军、建立中山国(“中山”一名 , 源于其主城内有山) 。
【历史故事】中山国的覆灭,是春秋战国“国际形势”发展的最佳映射
文章图片
中山国疆域图
由上可见 , 中山国极为特殊:其一 , 它是由少数民族自行立国 , 而其他诸侯基本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属于华夏文明圈 , 双方根本不是一路人;其二 , 中山国土位于黄河以北、晋/燕/齐之间 , 几乎镶嵌在华夏诸侯之中 。
因此 , 这种文明与地缘战略的双重矛盾 , 导致中山国常年被列强视为心腹大患 。 自其立国以来 , 就处于不断与中原各国的拉锯战态势之中 。 其他诸侯之间的兼并还需要找冠冕堂皇的理由 , 跟中山的搏杀就不需要什么掩饰了 , 直接打就是 。
这就是后来赵国灭中山的天然舆论优势 。
第二 , 赵国实力够强 , 而且并没有“吃独食” 。
如上文所提 , 打中山国 , 在春秋战国时期高度符合“政治正确”逻辑 。 这也注定了这个政权命运多舛 。
春秋晚期、战国初期 , 魏国是中山的头号苦主 。 魏文侯期间的魏国(前403年前、三家未分晋时 , 称作“魏氏”) , 是一个强大到令人恐惧的存在 , 几乎是指哪打哪 。 秦国、楚国、齐国 , 这些军力强劲的列强都曾吃过它的苦头 , 至于“非我族类”的中山国 , 那更是毫不客气了 。
春秋末年 , 中山国对晋国赵氏施加了巨大压力 。 面对赵烈侯的求救 , 魏文侯表示同意 , 但条件是获得战略地位重要的智地(地名) 。 最终 , 在名将乐羊的统帅下 , 魏军经过苦战灭掉了强大的中山国 。
【历史故事】中山国的覆灭,是春秋战国“国际形势”发展的最佳映射
文章图片
魏斯
期间还发生了乐羊之子乐舒被中山国君烹杀的惨案 。 当时 , 为了体现自己对魏国的忠心 , 乐羊竟然坐在军帐内当众吃掉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 , 以至于连魏文侯也觉得他太过于势利、无情 , 反而对其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