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史记》中的荀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先秦儒学大家中 , 除了孔子和孟子以外 , 荀子的地位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 。
孔子死后 , 儒分为八 , 荀学、孟学号为显学 。 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 , 也将孟子与荀子合传 , 这表明二者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 然而 , 在继承孔子的同时 , 荀子又批判和改造了正统的儒家思想 。
尤其对孟子一派 , 荀子持明显的反对和批判态度 , 他把孟子称为“俗儒” , 自己则以“大儒”自命 , 在儒家学派之中别立一宗 。 在坚持儒家立场的前提下 , 又批判地吸收了道、墨等家的思想要素 , 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
荀子名况 , 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荀卿、孙卿 。 战国末年赵国人 。 荀子生活的时代 , 社会剧烈动荡 , 战国七雄争城夺地 , 战争连年不断 。
为了扩大政治影响 , 当时齐国的威王、宣王广招天下的贤士 , 使他们聚居于齐国的稷下学宫 , 给他们提供了优厚的俸禄 , 尊他们为“上大夫” , 让他们著书立说 , 但不问政事 。 到齐闵王时期 , 稷下学士更盛 , 最多时达到上万人 。 这时 , 荀子也来到了稷下游学 。
齐国此时比较强盛 , 荀子企图说服齐国的当权者 , 在齐国实行王道政治 , 争取天下统一 。 他希望齐国君臣能够选贤任能 , 重用儒生 , 如果是这样 , 就会不论君臣上下 , 无论哪个阶层 , 都会行义施仁 , 天下的人们 , 其行为都合乎“义”的要求 , “贤士愿相国之朝 , 能士愿相国之官 , 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 , 是一天下也” 。
【爱历史】《史记》中的荀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图片
荀况
荀子还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 指出“巨楚县吾前 , 大燕鰌吾后 , 劲魏钩吾右” , 大敌当前 , 必须奋发实行王道 , 否则 , 国家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 但是 , 他的忠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
在齐国期间 , 荀子曾经一度到楚国 , 但在楚国住的时间并不太久 。 回到齐国后 , 仍然在稷下学宫 , 而且成为地位很高的人 , 史称他“最为老师” 。
荀子多次在稷下学宫主讲 , 三次被推为祭酒 , 成为“列大夫”的领袖 。
后来 , 有人向齐襄王说了荀子的坏话 , 荀子只好再次离开齐国投奔楚国 。
在楚国期间 , 荀子与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结交 , 被任命为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 。
以后 , 荀子又到了秦国 , 他对秦国的清明政治和淳朴民风大加赞赏 , 对秦国统一天下抱有很大希望 。 他会见了秦昭王和宰相范睢 , 陈述了自己对当时局势的看法 。 他向秦王建议重用儒生 , 实行仁治 , 逐渐使秦昭王认识到“儒者法先王 , 隆礼仪 , 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的道理 。 荀子还对秦昭王说:“其为人上也 , 广大矣!志意定乎内 , 礼节修乎朝 , 法则、度量正乎官 , 忠、信、爱、利形乎下 。 形一不义 , 杀一无罪 , 而得天下 , 不为也 。 ”荀子隆礼、尊君、爱民、实行王道的立场 , 博得了秦昭王的赞赏 。
荀子在秦国游说后还到过赵国 , 与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过兵法 。 荀子认为战争决定于民心的向背 , 所以 , 在用兵方面最为重要的在于善于争取人民的支持 , 仁义之师 , 所向无敌 , 即所谓“以德兼人者王 , 以力兼人者弱” 。
【爱历史】《史记》中的荀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图片
春申君
不久 , 楚国的春申君等人又想起了荀子 , 认为荀子为“天下贤人” , 他到了哪里 , 哪里就会得到安定 。 于是 , 荀子又被劝说回到了楚国 。 荀子回来后 , 仍为兰陵令 。 后来 , 春申君被李园刺死 , 荀子也因此失官 。 荀子就住在兰陵家中 , 专心研究学问 , 著书数万言 , 死后就埋葬在兰陵 。
荀子有一些有名的弟子 , 李斯便是其中的一位 。 李斯跟随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 , 觉得楚王不值得事奉 , 而其他国家都弱小 , 没有能够建立功勋的地方 , 便打算到秦国去游说秦王 。
但荀子不满意李斯只注重以法术与权谋来治理国家 , 认为应当重视仁义 , 所以师徒二人曾有争议 。 荀子对李斯只注重实力与权谋的法家主张持反对态度 , 认为这是本末倒置 。
荀子重视民众的力量 , 他的重民主张乃是基于他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 。
荀子把君民关系看成是舟与水的关系 , 认为“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 , 所以为人君者 , 要想使得天下安宁 , 最要紧的就是要“平政爱民” 。 人们结合起来 , 其力量是无穷的 。 荀子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力不若牛 , 走不若马 , 而牛马为用 , 何也?曰:人能群 , 彼不能群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