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稚斜登上单于之位 , 怨恨汉朝收容侄子於单 , 又要通过出兵逐步控制军臣单于的旧部 , 遂频频南下侵扰汉朝边塞 。
文章图片
图-於单降汉 , 封涉安侯
伊稚斜单于的主攻方向 , 仍是单于本部面对的代国几个郡: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 。
公元前126年夏天 , 伊稚斜单于率数万骑攻入代郡 , 杀太守共友 , 掳掠千余人而回 。 代郡太守共友是个猛将 , 是李蔡上任代相前夕向武帝举荐的 。 同年秋 , 伊稚斜单于又攻入雁门郡 , 杀掠千余人 。 云中、雁门、代郡都是代国的防区 , 代王刘义不管兵事 , 代相李蔡如牛负重 。
然而代国兵力不足 , 武帝不打算增兵 , 只令李蔡死守不出 。 共友死后 , 武帝擢升李广之子校尉李椒为代郡太守(官职三品) , 这样叔侄两个同在代国 。 武帝与车骑将军卫青正积蓄力量 , 准备出征匈奴右部 。
文章图片
公元前125年 , 伊稚斜单于与左贤王乌维再度南下 。 匈奴这次起兵九万 , 分三路各三万 , 伊稚斜单于率六万骑攻入定襄郡、上郡 , 左贤王率三万骑攻入代郡 , 杀掠数千人 。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单于 , 汉廷的目标却仍是右贤王 。 两年前右贤王罗姑比率军远征乌孙失败后 , 军臣单于便以其子替代叔叔罗姑比 。 军臣单于在位三十四年 , 对匈奴左右两地的控制都不如其父老上单于 , 更不用和祖父冒顿单于相比 。
先说左地 , 左贤王军臣即单于位后 , 以其子於单为左贤王 , 然而整整三十四年 , 匈奴左部几乎都在军臣之弟左谷蠡王伊稚斜的控制下 。 右地这边 , 军臣即位后 , 右贤王是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叔叔罗姑比 。 本来老上单于就已经很难驾驭这个不断开疆拓土的弟弟 , 军臣单于这三十四年 , 一直试图用一个儿子替代罗姑比 。
右贤王罗姑比鼎盛时期 , 地盘除了匈奴右地 , 还包括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 , 控弦二十余万 , 再加上伊犁河谷的乌孙和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呼揭也任其调遣 , 兵力之盛不亚于当年的冒顿单于 。 反而是匈奴左地失去对鲜卑与乌桓的控制 , 匈奴本部与左地兵力相加 , 也不如右地 。
对军臣单于来说 , 掌控右地 , 比解决左地的矛盾更迫切 。 于是趁年迈的罗姑比远征乌孙失利 , 汉军收复河套地区 , 军臣单于逼迫罗姑比禅让 。
文章图片
图-卫青收复河套地区
单于有两大宝器 , 东胡王头颅和祭天金人 , 每次祭祀都要将宝器摆出来 。 为了笼络河西走廊诸部 , 军臣单于将祭天金人交给休屠王保管 。
右贤王罗姑比也有一件宝器 , 是月氏王的头颅 , 已做成饮器 , 他可舍不得拿出来 。 然而右贤王刚丢了河套地区 , 河西走廊诸部一直不满其抽调兵力远征西域 , 也逐渐倒向军臣单于 。
军臣单于终于在其去世前一年 , 将一个儿子扶上了右贤王之位 , 罗姑比担任右贤王接近五十年 , 退下来后仍带着一群老骑兵征战 。
伊稚斜夺单于位后 , 他的侄子右贤王心怀不满 , 甚至认为自己才是天之骄子 。 匈奴右地与本部之间 , 也就各玩各的 , 伊稚斜单于想用儿子去替换侄子 , 也没那么容易 。
汉廷显然是窥破了匈奴的权力格局 , 因此暂时放任伊稚斜撒野 , 一心厉兵秣马准备攻击匈奴右部 。 因为这个右贤王上任也不久 , 不仅无法控制乌孙、呼揭等 , 就连河西走廊的休屠和浑邪也未必听其调遣 。 进一步削弱右贤王 , 下一步就是西征河西走廊 , 到时候右贤王必然无力增援 。
图-卫青、李息两路出兵
公元前124年春 , 武帝兵分两路 , 第一路卫青统兵十二万骑 , 出高阙塞 , 剑指右贤王 。 第二路大行令李息、张次公出右北平 , 迷惑匈奴 。
第一路拜卫青为车骑将军 , 领三万骑兵 , 并节制全军 。
拜翕侯赵信为前将军 , 领两万骑 , 广撒骑哨 , 为汉军开路 。
拜卫尉(官职二品)苏建为游击将军 , 领一万五千骑 。 苏建三年前因功封平陵侯 , 后修朔方有功 , 官至卫尉 , 顶李广罢官的缺 。
拜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 , 领一万五千骑 。 武帝每次都对公孙贺寄予厚望 , 这次他是打算跟着卫青捞战功来的 。
拜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 , 领一万五千骑 。 李蔡被伊稚斜单于压制了几年 , 憋着一股劲 。
拜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 , 领一万五千骑 。
- 【爱历史】《皇姐》当牧之黎打算好好呆着当宅女看帅哥的时候,宰相不愿意了
- 【历史故事】卑梁之衅——几片桑叶引发的战争
- 【游戏世界】S12入围赛:带着2位日援的“韩国队”奇迹还会降临吗?
- 【就爱时尚】ETRO发布2023春夏女装系列
- 【爱历史】《史记》中的荀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历史故事】曹操为何十分看得起刘备,称他为自己的第一对手
- 【爱历史】孙权女婿的结局,为何大多比较悲惨
- 福原爱再次现身,几乎变了一个人,已经脱相,网友感叹:这是她吗
- 【历史故事】受到曹操的器重和赞赏,却被人们所忽视——枣祗
- 【历史故事】从中亚的饮食寻找与中国过往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