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 “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新华社天津9月9日电(采访人员白佳丽、郭方达、张建新)天津有这样一个“园丁家庭” , 曾从战火中走来 , 在晋察冀边区为学生们支起课桌;也曾坚守一生 , 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如今 , “90后”已“接棒”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 。 近一个世纪来 , 这个家庭四代人中有13名人民教师 , 从烽火连天到和平盛世 , 他们薪火相传育桃李 。
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 “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文章图片
这是赵慕平(中下)和家族中从事教师职业的亲人一起留影(2021年9月20日摄) 。 (受访者供图)
四代人的师教传承
“智慧源于勤奋 , 伟大出自平凡” , 扉页上写着外祖父祝福语的这本《常用古诗》 , 被郝岚一直珍藏 。 边角尽管已经些微泛黄 , 但这件二十多年前的礼物 , 是郝岚所在的家庭师教传承的缩影 。
郝岚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 出生在一个“园丁家庭”中 , 四代人先后有13人站上三尺讲台 , 也因此在去年成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教育世家之一 。 郝岚说 , 故事从20世纪就已经展开 。
20世纪20年代末 , 郝岚的外祖父赵秉和从原河北唐县师范学校毕业 。 之后 , 与妻子一起在晋察冀边区的师范学校任教员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 已在燕京大学做实验员的赵秉和 , 被迫带着一家六口 , 从北平一路靠人接济 , 逃难回乡 。 而后 , 赵秉和的妻子又在战乱中去世 。
虽然尝尽了乱世的苦楚 , 但作为一名教师 , 这一切没有阻挡赵秉和教书育人的决心 。 他开始在晋察冀边区兴办小学教育 , 为学生们支起读书识字的课桌 , 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 直至退休 , 他依旧坚守在河北省易县的基础教育领域 。
1985年 , 赵秉和正式入党 , 他激动地给子女写信 , 说他一辈子不记得自己的生日 , 入党的日子未来就是他的生日 。 退休后 , 赵秉和依然为中小学生义务宣讲晋察冀边区抗战史 。
在赵秉和的影响下 , 女儿赵慕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 , 开始耕耘在天津市南郊区(现津南区)基础教育一线 。 两代人也为郝岚指引了人生方向 , 23岁起 , 郝岚站上了讲台 。 与外祖父和母亲不同 , 郝岚作为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 , 她开始为祖国培养更多教师 。
如今 , 郝岚的表侄女孙榕鞠也在教育岗位上开始发光发热 , 在这个1996年出生的女孩手里 , 四代人的接力棒又递了一程 。
三尺讲台上初心不变
赵慕平的一生追随着父亲的教诲 , 总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 郝岚记得 , 母亲曾经有一名学生患有小儿麻痹 , 因家庭困难 , 差点放弃学业 。 赵慕平一边给学生做思想工作 , 一边想办法让自己家人教他一些一技之长 。
后来 , 这位学生一直自强不息 , 退休后仍把赵慕平当作自己的母亲一般看待 。 哪怕如今学生已年过六旬 , 腿脚更加不便 , 每年春节一定都会来看望“赵老师” , 数十年不曾间断 。 这几年因为实在上不去楼 , 也一定要来到楼下给赵老师打个电话 , 因为这样“离着近 , 觉得亲” 。
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 “园丁家庭”薪火相传
文章图片
这是赵慕平早年在书桌前工作的留影(翻拍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然摄
好老师却不是“称职”的妈妈 。 小时候 , 郝岚总是埋怨母亲 , 对儿女照顾太少 , 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 。 哪怕是大冬天 , 母亲也能五点钟就爬起来去带学生出早操 , 而郝岚的手指生了冻疮直到溃烂母亲才发现 。 当年食指上的那个深深的洞变成了如今一个若隐若现的伤疤 。
新华全媒+丨四代13人坚守三尺讲台上 “园丁家庭”薪火相传】直到走上与外祖父、母亲一样的道路 , 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眼睛时 , 郝岚才真正懂得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 “1996年 , 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23岁 , 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我诚惶诚恐 , 生怕课讲得不好 。 ”
为了不辜负学生 , 郝岚一路苦读 , 20多年后 , 青涩的教师已经成长为博导 , 被一届届学生亲切地叫作“女神” 。 她坚信 , 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 , 更要引领人生 。
疫情以来 , 天津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甘肃陇东学院 , 郝岚的专业知识和正能量 , 打动了远方的孩子们 。 “你完全可以不喜欢外国文学 , 甚至可以不喜欢文学 , 但是你必须热爱个什么 。 ”在给甘肃孩子的信中 , 郝岚这样写道 。
认真备课 , 生怕因为相隔千里就让孩子们落下课程的郝岚 , 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与喜爱 。 “也许 , 我以后也会当一名老师 , 希望有一天 , 能和您见面 。 ”甘肃学生发来的邮件朴素而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