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丨探析唐代的丧葬文化观念

“汉代天子即位即营山陵 , 远者五十余年” , 这是《资治通鉴》中对于汉代帝王陵墓建造的记载 。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中的大部分都想要永生 , 在晚年去追寻所谓的长生之药 , 如著名的秦始皇与汉武帝 , 但他们对于更为实际的身后丧葬之事更为重视 。
上述的记载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 五十余年的陵墓建造时间并不是特例 , 根据历史记载 。
【爱历史】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丨探析唐代的丧葬文化观念
文章图片
汉代帝王的陵墓一般自即位之时就开始修建 , 一直到帝王驾崩之时才停止 , 故当时帝王的陵墓不可谓不宏大 。
“梦断香消四十年 , 沈园柳老不吹绵 。 此身行作稽山土 , 犹吊遗踪一泫然” , 这首陆游的《沈园》描绘了作者对于身后丧葬事宜的感慨 , 与此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当时民间对于丧葬之事的态度极为重视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风靡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在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 , 之后的统治者发现这种思想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统治 。
【爱历史】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丨探析唐代的丧葬文化观念
文章图片
故在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时期 , 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 , 自上而下的 , 其亦成为中国整个社会的主体思想 。
“君死丧之三年 , 父母死丧之三年” , 儒家思想中对于丧葬之事极为重视 , 甚至有专门的典籍规定丧葬礼仪之事 , 今日的民间守丧礼仪就是古代各种丧葬文化的继承 。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顶峰的唐代 , 丧葬文化正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 。
无论是分布于西安、洛阳等地的唐代帝王陵墓 , 还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唐代官员的坟墓 , 都无不体现着这种传统丧葬文化 。
对于该文化的探讨不仅可以使当代人直观地理解唐代的各种丧葬现象 , 更能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流传下来的各种丧葬文化 。
【爱历史】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丨探析唐代的丧葬文化观念
文章图片
一、等级制度与政治因素对唐代丧葬文化的影响1、严肃的等级制度在唐代丧葬文化中的体现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 , 基本上所有封建社会的特征都能在唐代社会中找到其踪迹 , 肃穆的等级制度正是封建社会的代表特征之一 , 其在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
作为礼法制度重要组成的唐代 , 丧葬制度亦不能免俗 , 在其各方各面无不体现着那严肃的等级制度 。
《新唐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凡丧 , 三品以上称薨 , 五品以上称卒 , 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 严肃的等级制度在丧葬文化中最基础的对于死亡的称谓方面就开始集中体现了 。
【爱历史】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丨探析唐代的丧葬文化观念
文章图片
在唐代 , 对于三品以上的高官之死称未薨 , 对于中层官员是史书中最为常见的卒 , 而对于其下等级的官员或平民的死亡则一律称之为死了 。
对于死亡称谓的严格规定决定于封建社会本身的社会性质 , 在封建社会中 , 一切都是有等级之分的 , 平等很难达成也不被提倡达成 。
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讲 , 在臣民的内心深处种下尊卑高下的种子是至关重要的 , 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
除了在最基础的对于死亡的称谓方面 , 封建等级制度还主要体现在墓室的形制与墓主人的陪葬品之上 。
首先是墓葬的形制 , 在唐代 , 太子、公主等皇族或有过特殊功勋的高官的墓室形制为双室砖墓 。
而较之低一级的单室砖墓则属于三品以上的高官再往下 , 五品以上的官员的墓室形制则为单室方形土洞墓 。
【爱历史】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丨探析唐代的丧葬文化观念
文章图片
长方形的土洞墓的主人则是九品以上的官员 , 最基础的方形土洞墓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人的归属 , 最后 , 普通百姓只能采用刀形土洞墓作为自己的依托 。
以上是史书中对于墓葬形制等级划分的记载 , 后世的考古发掘的成果也从现实的一面验证了古籍中的记载 。
根据墓葬形制的不同可以迅速判断墓主人的身份与爵位 , 这种考古方法对于探究唐代或兴起于唐代的大家族发展极为重要 。
由于在唐代世族大家还未完全瓦解 , 他们的墓葬往往会形成一个个墓葬群 , 考古学家们根据典籍中的记载结合墓室形制的不同可以迅速确定各个墓室的主人 , 进而获得更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