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曾国藩什么时候开始患上抑郁症的

【爱历史】曾国藩什么时候开始患上抑郁症的
文章图片
曾国藩
同治四年的九月开始 , 曾国藩的失眠老毛病开始逐渐加重 , 身心疲倦至极 , 在当时的日记里 , 他这样写道:“倦甚 , 不愿治事 。 三点睡 , 五更醒 。 ”严重睡眠不足已经损害了曾国藩的精神 , 与此同时 , 一种巨大的忧郁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 , 挥之不去 。
失眠直接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 , 加之年岁渐长 , 空前的孤独和颓唐让这个晚清重臣感到格外无助 , 按理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 。
同治四年是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之后 , 大清帝国在曾国藩等大臣的不断努力下得以呈现“中兴气象” , 巨大的事功和崇高的官位 , 空前的威望和影响竟然不能给他带来一点宽慰 , 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 。 关于曾国藩的心路历程 , 愈到晚年就愈加凄凉 , 通过仔细梳理相关典籍 , 就能真切发现他的病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 这年的下半年多次出现如下记载:“九月十七:“倦甚 , 不愿治事 。 又围棋一局 , 观人一局 。 ”十月初二:“倦甚 , 不愿治事 。 与幕府诸公鬯谈 。 ”十月二十二:“二更后倦甚 , 又似畏寒者 , 老景侵逼 , 颓然若难任也 。 ”
如果以为如此失眠 , 消极怠工就错了 , 这段期间他北上剿捻 , 10月 , 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 , 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 , 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 12月 , 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 1866年(同治五年) , 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 , 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 , 督师剿捻 。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 , 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 , 但最终全部失败 。 一个曾经指挥十万湘军对决一百万之多的太平军尚能取得最终胜利 , 为何在斗争流寇问题上最终如此不堪?这样的问题答案似乎能有很多 , 但归根结底是他心力不足 , 他的所有力量都被大清的各种世俗文法潜规则和太平军的压力彻底消耗殆尽 。 譬如英雄人物们空手格斗猛兽并最终将它打死 , 与此同时让他继续对付一只猫都已经不能 。 何况曾国藩精神意志力已经逐步垮塌 。
【爱历史】曾国藩什么时候开始患上抑郁症的
文章图片
淮军
他也知道 , 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 , 为此他不得不推出李鸿章接替他来完成剿捻任务 , 自己在后方作为支援 。 关于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复杂 ,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亲自培养的幕僚弟子 , 也一度跟曾国藩负气决绝 , 幸好二人都能以大局为重 , 和好如初 。 至于他们二人历史地位 , 我以为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的一段对比评介颇有见地:“李鸿章之于曾国藩 , 犹管仲之鲍叔 , 韩信之萧何也 。 不宁唯是 , 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 , 无一不由曾国藩提斯之而玉成之 。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 曾非李所及 , 世人既有定评 。 ”
看来历史发展的大格局就是接力 , 结束的应该结束 , 退出的应该退出 , 曾国藩早已谙熟这历史的线性 。 至于李鸿章“平定捻匪”的战略布局完全是曾国藩之前的“以静制动”思想 , 同一个方法 , 曾国藩没能成功 , 李鸿章却打赢了 , 原因只有一个——心力不足 。 早在出征前 , 他就推辞这项工作的任命:“臣精力日衰 , 不任艰巨 , 更事愈久 , 心胆愈小” , 这的确是他的衷肠 。
然而曾国藩的心里总是失落抑郁 , 这似乎无关他自我的荣辱 。 大清帝国早已江河日下 , 所谓“同治中兴”无非是并不耀眼的回光返照 。 “苦无同志之士 , 自文忠与江忠烈殁 。 而同事者鲜能一心 。 ”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门生故旧大多离他远去 , 巨大的孤独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 仔细算来通过他推荐重用提拔到巡抚位置的已经有几十位 , 更遑论一生用人数量 。 虽然以知人、用人为世称道 , 就连骂了他半辈子、妒忌他一生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知人之明 , 自愧不如元辅” , 可是最终的结局在曾国藩看来还不是“苦无同志”、“鲜能一心” 。 看来他吸引人才的知人之明“啖之以厚利”只是互相利用罢了 。 早在咸丰八年 , 他在家书里这样说:“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 , 不乱用钱 , 是以人心不附、近日揣摩风会 , 一变前志 。 ”然而暮年的他现在一看 , 用利益吸引来的人 , 终究不是知己 , 不是同道中人 。 他晚年最钟爱的幕僚弟子叫赵烈文 , 也是幕僚中最甘于淡泊的人 。 这年赵烈文才三十六岁 , 曾国藩把他当做唯一可以倾诉的人 , 认为他“志趣有异于人” , 是一个容易动情落泪的人 , “天分至高 , 心地尤厚”的善良才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