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诸葛亮: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志存高远( 二 )


此外 , 诸葛亮在《又诫子书》《与兄瑾言子乔书》《与兄瑾言子瞻书》等家书中也表达了他对儿子和侄子们的期盼之情 , 希望他们修身养德 , 勤学好问 , 淡泊名利 , 志存高远 , 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 他在《又诫子书》中 , 告诫儿子饮酒要合于礼仪 , 既要有利于沟通感情 , 也要有益于身体 , 不能过度 。
《与兄瑾言子乔书》是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谈诸葛乔的教育问题 。 诸葛乔为诸葛瑾次子 , 后过继给诸葛亮为子 。 诸葛亮对他严格要求 , 让他与诸将子弟一起在山谷中运输粮草等军用物资 , 与大家荣辱与共 。 《与兄瑾言子瞻书》中说 , "瞻今已八岁 , 聪慧可爱 , 嫌其早成 , 恐不为重器耳" , 表达了诸葛亮对诸葛瞻"聪慧""早成"的隐忧 , 唯恐他成不了"国之重器" , 故起名为"思远" ,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子的关爱与期盼之情 。
【历史故事】诸葛亮: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志存高远
文章图片
【04】
诸葛亮家训影响
诸葛亮的家书中有四个核心观念:"静""俭""学""志" , 这些观念也是历代家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
静是一种定力 , 是修身养性的前提 , 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诱惑或艰难抉择 , 都不能放弃这种定力 。 但静不是目的 , 不是无所作为 , 静是为了学习 , 为了思考 , 为了能够淡泊名利 , 为了能够树立远大志向 。 俭是一种美德 ,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 对财富的无度追求 , 对奢靡的无限向往 , 都会导致精神与毅力的丧失 , 是失德的表现 。 学是一种态度 , 《荀子·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世上没有天才 , 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 时光飞驰 , 不努力学习终究会悲守穷庐 , 如同枯叶一样飘零 。 志是一种境界 , 没有远大的志向 , 高尚的情操 , 沉湎于享乐 , 放任其性格 , 是绝不可能做到以宁静淡泊的心态来学习的 。
这几个观念相辅相成 , 如果做不到"静""俭""学" , 那么 , 志存高远就无从谈起;做不到"志" , 更不会有定力、不奢靡、勤学习、淡名利 。
【历史故事】诸葛亮: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志存高远
文章图片
诸葛亮的子孙辈在其家训思想的影响之下 , 个个德才兼备 。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 , 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 , 他才思敏捷 , 崇尚节俭 , 品学兼优 。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早年教育 , 对他思想和品德的形成 ,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诸葛瞻十七岁时 , 任骑都尉 , 后累官至军师将军、尚书仆射 , 为百姓所爱戴 。 蜀后主景耀四年 , 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 , 统帅诸将 , 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 景耀六年冬 , 魏将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 , 诸葛瞻率领诸路军马至涪(今四川绵阳东)停驻 , 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 , 他只好退军驻守绵竹 。 此时 , 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 , 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 。 "诸葛瞻看了信件以后大怒 , 后来 , 他率兵迎战魏军 , 战败死于沙场 。 诸葛瞻死得十分壮烈 , 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 诸葛亮长孙诸葛尚亦忠君报国之士 , 为国捐躯 。 诸葛亮次孙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 , 为官受到称誉 。
诸葛亮的家训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 。 西晋陈寿向晋武帝称道诸葛亮云:"其声教遗言 , 皆经世综物 , 公诚之心 , 形于文墨 , 足以知其人之意理 , 而有补于当世 。 "在当代社会 , 他的家训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在物质等种种诱惑面前 , 我们更需学习诸葛亮"淡泊明志 , 宁静致远"的处世态度 , 传承其"志存高远""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学以广才"的思想追求 , 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 树立远大的人生抱负 。
【历史故事】诸葛亮: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志存高远】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靳宝)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