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二 )


其后的考古发现 , 在仓窖边缘还发现了城墙和城遗址 , 而且发现了一条十字形道路夯土遗迹 , 考古专家经过仔细研究 , 发现整个遗址分为仓窖区、生活区、漕运区‘’ , 最终经过多次的讨论 , 专家一致认为 , 这里就是隋唐时期的洛阳最重要的地方含嘉仓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尘封了1000多年的隋唐含嘉仓遗址 , 就此重建天日 。
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了含嘉仓遗址 , 直到至今世界各地的建筑、粮食蕴藏 , 植物、历史、考古专家 , 都在努力研究含嘉仓的秘密 。
但是研究得越深入 , 越让认感觉不可思议 , 在建筑上来说 , 含嘉仓的规划科学合理 , 其外围有长方形坚固的城墙保护 。 城墙东西南北各有一门 , 街道纵横划一 , 非常方便运输 。
窖区和管理区划分很明确 , 粮窖间隔非常合理 , 行距在6~8米之间 , 窖距在3~5米之间 , 深度一一般在10~12米之间 。 其科学的地方是 , 不但适合陆运 , 还适合漕运 。 这样的建筑规模 , 不得不佩服中华古代工匠们的智慧 ,
从可续管理上看 , 含嘉仓第19号仓底部出土的铭砖记录 , 能发现当时对仓窖管理已经十分的规范 , 铭砖完整了记载粮仓位置、粮食来源自哪里、什么时候入窖的、入窖管理登记仓吏是谁等等信息 ,
这些记录证明 , 千年前的中国粮仓管理已经非常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 除了文字数字有差距 , 其内容和流程与现在毫无差别 。
从蕴藏规模上 , 更令国外专家惊叹的是 , 含嘉仓的规模和面积 , 其蕴藏的粮食规模 , 别说在千年前 , 即便是在今天也是一个奇迹 , 含嘉仓蕴藏了多少粮食呢?
根据《通典·食货》记载 , 唐玄宗时期(公元749年)唐朝全国存粮重数为1265万石 , 唐朝一石等于现在106斤 , 而含嘉仓的蕴藏占据了一半之多 , 达580多万石 。 因此古代洛阳的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
这个蕴藏数字对于唐朝同时期的欧洲来说 , 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 因为当时的欧洲 , 蕴藏粮食的手段不过是熏腌 , 干燥 , 冷冻 , 盐腌 , 两者的差异和饮食习惯有关 , 同时也和耕作习惯有关 , 按无可置疑含嘉仓的科技含量是当时粮食蕴藏的巅峰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含嘉仓遗址也创下了多个考古历史之最 ,
一:至今为止 , 全世界考古发现最大的粮仓遗址 ,
二:至今为止 , 蕴藏粮食面积最多的粮仓遗址 。
三: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粮仓 , 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 , 含嘉仓从建设到废弃 , 其年代跨度为500多年 , 500年间为无论含嘉仓一直是唐宋时期最重要的粮仓 ,
四:含嘉仓唯一由皇帝(李世民)亲自规划设计建设的 。
含嘉仓的存在 , 让洛阳在当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 隋朝初年建立回洛仓(含嘉仓前身) , 主要是解决粮食存储和运输问题 , 大运河的完工 , 漕运成为当时运输粮食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 而洛阳拥有较好的水利条件 , 因此成为了隋朝建立粮仓的首选 ,
隋朝末年 , 杨玄感在面对军师李密上中下三策 , 最终选择了下策:直取洛阳 , 杨玄感认为这样做是釜底抽薪 。
当时隋炀帝命让杨玄感押运粮草 , 杨玄感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道理 , 杨玄感非常明白洛阳含嘉仓对隋朝的重要性 , 因此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攻取洛阳 , 拥有了足够的粮食 , 与隋炀帝周旋 。 在杨玄感看来 , 这比上策和中策要靠谱的多 。
虽然杨玄感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 , 不过洛阳的好戏才真正开始 , 隋末各路英雄的主战场 , 并不是有都城长安 , 反而是东都洛阳 , 当时最主要的几个势力 , 王世充 , 窦建德 , 瓦岗寨 , 李唐等等 , 都围绕洛阳你方唱罢我登场 ,
《隋唐演义》最精彩的部分既是洛阳争夺战 , 后世小说《大唐双龙传》对此也进行详细的描写 , 而洛阳之战也是唐朝定鼎之战 , 各路英雄在洛阳展开的你争我夺 , 最终李世民击溃了王世充 , 李密 , 窦建德 , 唐朝取得了洛阳之战的完胜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获得了洛阳的李唐 , 等于获得了一个大粮仓 , 从此实力大增 , 最终唐朝扫平各路诸侯 , 这其中与洛阳的粮仓有很大关系 , 所以当时各路英雄都深知洛阳的利害得失 , 为此窦建德不惜令10万人亲征 , 都是奔着粮仓而来 。
但含嘉仓真正的建立者 , 正是洛阳争夺战的胜利者李世民 , 李世民深刻知道粮仓重要性 。 精心谋划建造了含嘉仓 。 当然也有人认为含嘉仓是在回洛仓基础上扩建的 , 但不管怎么说唐朝初年含嘉仓已经初具规模 。 可以说洛阳隋唐和北宋人心中的“北上广“ , 并非城市规模 , 而是它有个巨大的粮仓 , 粮仓承载了洛阳的辉煌 , 同时也导致洛阳没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