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三 )


到了宋朝以后 , 由于各种原因 , 含嘉仓被废弃 , 洛阳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怀念的古都 , 但再也没有当年的号召力和活力 , 这其中一部分 , 与含嘉仓废弃有很大关系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含嘉仓除了创作了诸多的历史之最 , 还创作了三个现代粮仓专家 , 都为之感叹的奇迹 。
一:蕴藏千年的种子 , 能发芽开花结果 , 并且还能继续播种 , 这完全是打破了科学家们的传统思维 , 因为普通的谷类种子 , 在普通的蕴藏条件下 , 3年到5年时间就会过期 , 但在含嘉仓160号仓发现的一堆粮食内 , 一些种子不但能发芽 , 还能有收成 , 这完全是打破了科学家的常规 , 即便是现代科技 , 植物学家不敢保证 , 能将种子保存千年不腐 , 甚至还能生根发芽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二:粮食千年不腐 ,
在含嘉仓考古中 , 专家发现160号仓里还堆积有大量的粮食 , 这些粮食历经千里 , 开启后依然没有腐烂 , 好像是前不久才放进去一样 , 不但可以吃 , 还能生根发芽 , 这种蕴藏的技术 , 即便是现代也是高科技 ,
那么隋唐的工匠如何保持仓库干燥 , 粮食不会腐烂呢?
考古专家为此研究含嘉仓的结构 , 发现粮仓的建造非常的讲究 , 首先含嘉仓的选址非常科学 , 其坐落地势较高 。 如此一来粮仓就不会被雨水侵蚀 , 而且根据测量 , 谷仓位置距离地下水位也很远 , 这样一来有效地放置潮湿 , 可见古代专家将寻龙探穴的技术运用到了含嘉仓 , 唐朝的确有两位人物 , 李淳风和袁天罡 , 两人的能力为含嘉仓选址问题不大 ,
其次在挖地窖的时候 , 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挖地窖 , 对于这个仓窖该多大 , 该多深是有一定的计算 , 仓窖造型上大底小的圆缸结构 , 窖口在10米到16米之间 , 深度多为7米至9米 , 其中最大的仓窖宽为18米 , 深为12米 。 如此一来避免了堆积过多 , 粮食内部腐化 , 堆积太少又浪费人工的情况 。
工匠们挖好地窖后 , 会进行一次火烘干处理 , 这样一来让最底下的土层能结识干燥 。 接在再铺上一层草木灰 , 又在草木灰上一层结识的木板 , 如此一来窖藏的外壁就做好后 , 等彻底干燥就可以铺设粮食 , 铺粮食也很有学问 。
工匠会铺上一张草席 , 再铺一层谷糠 , 再铺一层草席 , 以草席为分隔层 , 粮食分成了若干层 。 这样能有效地防止谷物堆积发热和潮湿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粮食堆满后 , 工匠就将其封存 , 最聪明的地方 , 就是他们会在其上种一株小树苗 , 如果小树苗出现了枯萎或者其他情况 , 就说明窖内的粮食有状况 , 需要开启重新维护 。 虽然专家解密了整个过程 , 但这只是一个推断 , 到底为何千年不腐 , 至今还在研究中 。
三:如此众多的粟米和稻谷 , 古代是怎么运输和管理的 , 根据历史记载 , 含嘉仓粮食的主要除了洛阳一带 , 还包括华北和江南地区 , 从出土的铭砖中发现 , 地方包括苏州、楚州、冀州、邢州、德州、濮州、沧州、魏州等地 。
可见这些粮食都是经过运河到达含嘉仓内 。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粮食运输 , 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 , 更需要分公明细地管理 , 要不很可能就会出现混乱 , 而且各地的粮食不同种类不同 , 蕴藏条件也不同 , 统计和将这些粮食运出转入 , 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 但含嘉仓是如何有效的运作了几百年呢?这种管理方法 , 也让专家非常惊叹 。
虽然含嘉仓的繁华已逝 , 但我们依然能从铭砖、窖仓等遗迹看到中华先民的智慧 , 含嘉仓是中华民族农业安邦兴国的一个缩影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 含嘉仓创作的这些奇迹 , 可以说是中华农业文明的见证 。
因此令世界惊叹的含嘉仓在2014 , 城成为了隋唐大运河一部分申遗成功 , 含嘉仓遗址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榜单 , 流芳百世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