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上世纪中叶 , 历史学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 唐朝到北宋初年 , 每到关中遇上饥荒 , 关中的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的 , 跑到洛阳躲避就粮 。
举例:唐高宗李治 , 就曾经离开长安 , 不远千里地跑到洛阳达六次之多 , 特别是公元682年关中出现了饥荒 , 唐高宗留下太子监守长安 , 自己则带着武则天 , 还有众多妃嫔 , 宫廷内一干人等 , 浩浩荡荡的跑洛阳 , 随唐高宗离开长安的百姓也是浩浩荡荡 。
武则天称帝后 , 更是长期居住在洛阳 , 二十一年的时间 , 很少回到长安的皇宫 。 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 也曾经五次前往洛阳 。
他们跑到洛阳或者寄居在洛阳的理由 , 其实只有一个 , 到了洛阳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 完全不怕挨饿 , 对于到洛阳蹭饭 , 为此唐中宗李显自嘲是“逐粮天子” 。
这种现象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北宋 ,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 , 就曾经想迁都洛阳 , 不过这个意见被一帮的好兄弟个否决了 , 特别是车神赵光义一句:“安天下者 , 在德不在险啊!” ,
兄弟们的短视让赵匡胤很无奈 , 说了一番预言:“患不在今日 , 自此去不出百年 , 天下民力竭矣!”没曾想赵匡胤竟然一语成谶 , 赵匡胤为何看上洛阳 ,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首先洛阳是他的家乡 , 人富贵了衣锦还乡是非常正常的 ,
其次洛阳有关山之固 , 相比开封无险可守 , 位置可说是易守难攻 , 同时西邻关中 , 有啥情况可以跑到关中把门一关等待时机 ,
更重要的一点 , 赵匡胤作为洛阳人 , 没给兄弟们透露 , 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 , 他知道待在洛阳根本不用发愁粮食 。 但由于当时的情况 , 赵匡胤不好明说 , 谁也不保证兄弟们知道这个秘密 , 会占据洛阳图谋大事 。
从这些历史记载都能看到 , 洛阳在唐朝和北宋的人民心目中 , 都是一个巨大的饭碗 , 只要能到哪里 , 肯定就不会饿肚子 。
但问题来了 , 洛阳虽然地处平阳 , 附近也着不少的耕地 , 但以洛阳的耕作收成 , 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 , 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洛阳的粮食也未免太多了吧 , 是不是历史夸大了洛阳作用呢?
历代的史学家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 例如有人指出唐朝的诗圣杜甫在《忆昔》 , 是如此描写开元盛世的富裕:“忆昔开元全盛日 , 小邑犹藏万家室 。 稻米流脂粟米白 , 公私仓廪俱丰实 。 ”
“公私仓廪俱丰实“可见当时生活的富足 , 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传说而已 , 但洛阳的衰落的确是在北宋后 , 这个古都自南宋以后 , 就逐渐失去了光彩 , 现在只是国内的一个二线城市 。
因此历史学家对洛阳的记载是颇为不解 , 洛阳的产量即便是多于其他地区 , 也养活不了关中和中原地区的人口 , 但为何一没吃的 , 老百姓们都想到洛阳 , 为何到了宋朝以后这种情况又消失了呢?
【爱历史】洛阳怎么能支持历代如此多人,源源不绝地去蹭饭呢
文章图片
上世纪60年代 , 一次偶然的道路施工 , 解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 当时 , 河南要铺设一条焦枝铁路 , 焦枝铁路其中一段途经洛阳 , 在铺道路时施工人员挖出了一个大坑 , 大坑看上去像是八角形墓葬 , 由于洛阳是千年古都 , 因此施工人员以为挖到古墓 , 连忙通知了洛阳的文物单位 。
考古人员到场进行勘探 , 最初的推测是遇上西周时期的古墓 。 可是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 , 越挖让考古专家感到越不可思议 ,
首先考古人员发现周边有15个相同规格的“古墓” , 无论大小和尺寸都是一致 , 而且其八角形也非常精确 , 但是里面没有任何随葬品 , 更重要的就是连棺材也没有 , 最终专家从“含嘉仓”铭文砖还有一些粮食 , 考古人员才恍然大悟 , 这哪里是什么西周古墓 , 这些大坑应该是粮窖 。
由于从来没发现过如此大规模的粮窖 , 考古人员一时无法确定 , 为了稳妥起见 , 对粮窖方圆五里进行了探方勘察和发掘 ,
却没想到这次勘探出来结果 , 令人非常的吃惊 , 在南北长七百米 , 东西宽六百米黄土下 , 竟然埋藏着仓窖287座 , 这些仓窖整齐划一 , 东西成行 , 南北成排 , 无论是距离和间隔都是经过精心的计算的 。
规模如此浩大的仓窖 , 也令专家非常吃惊 , 从数量和建筑质量上看 , 这些仓窖不可能是出自古代民间百姓或者富豪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