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燕人张翼德在此 , 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双方猛将单挑数十回合乃至上百回合 , 是古典小说中最常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 而且武将之间的单挑 , 通常也会改变甚至决定战争的走向和胜负 。 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战斗模式吗?
一、何为“斗将”?
首先明确何为“斗将”?“斗将”是指在两军对阵之时 , 两军的主将之间进行打斗 , 进而决定本场战争的胜负 。 这种战斗模式并非我们所熟知的两支军队厮杀 , 士兵们刀戈相见的大型战斗场面 。
有趣的是 , 在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 , 还真有一个将军直接以“斗将”而闻名: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 , 甘宁粗暴好杀 , 既常失蒙意 , 又时违权令 , 权怒之 , 蒙辄陈请:“天下未定 , 斗将如宁难得 , 宜容忍之 。 ”
【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文章图片
但是在现实战争过程中 , “斗将”的现象其实很少发生 。 毕竟将在谋 , 而不在勇 。
决定战争胜负的更多在于主将的谋略 , 而且主将身系成败的关键 , 主将一失 , 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 “斗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 还会被有识之士取笑 。
比如 , 在楚汉战争时期 , 由于战争旷日持久 , “丁壮苦军旅 , 老弱疲转漕” 。
【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文章图片
此时 , 两军在广武对峙 , 谁也奈何不了谁 。 楚霸王项羽于是向汉王刘邦提出希望单挑来决定战胜的胜负 。 霸王项羽力能扛鼎 , 在交战中有过多次单人杀死近百人的记录 , 其武力在几千年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 。
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 刘邦自然知道不敌 , 笑着回答 , 我宁肯斗智 , 不肯斗力 。
二、谁人斗将?
从某种程度上看 , 古代大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 , 但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 。
比如《三国志·孙策传》、东汉文人王粲所著的《英雄记》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就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 , 吕布与郭汜 , 赵匡胤与皇甫晖 , 四人单挑的故事 。
(1)孙策单挑太史慈
《三国志》中对孙策与太史慈的这场单挑记载基本上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差异 。 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以去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九集的内容 。
【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文章图片
(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 策从骑十三 , 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 慈便前斗 , 正与策对 。 策刺慈马 , 而揽得慈项上手戟 , 慈亦得策兜鍪 。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 , 于是解散 。 ——《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
(2)吕布单挑郭汜
吕布杀董卓后 , 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城 , 吕布看见西凉军来了 , 就让手下们先撤 , 他在城门口单挑郭汜 。 等到吕、郭对垒时 , 吕布一矛刺中郭汜 , 差点要了他的命 。 幸亏郭汜的保镖拼死营救 , 郭汜才捡了条命 。
【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文章图片
郭汜在城北 。 布开城门 , 将兵就汜 , 言“且却兵 , 但身决胜负” 。 汜、布乃独共对战 , 布以矛刺中汜 , 汜后骑遂前救汜 , 汜、布遂各两罢 。 ——《英雄记》
(3)赵匡胤单挑皇甫晖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天 , 赵匡胤奉周世宗柴荣命令攻打南唐的清流关 。 南唐军不敌后周军 , 南唐军大将皇甫晖便于阵前对赵匡胤说:“我们各为其主 , 希望你给个机会 , 等我把阵型摆开了再一决胜负 。 ”赵匡胤笑笑答应了他 。 待皇甫晖整队出城后 , 赵匡胤单人单骑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 , 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 , 将他活捉 。
【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文章图片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 , 塞清流关 , 击走之 。 追至城下 , 晖曰:“人各为其主 , 愿 , 成列一决胜负 。 ”太祖笑而许之 。 晖整阵出 , 太祖拥马项直入 , 手刃晖中脑 , 并姚凤禽之 。 ——《宋史·太祖本纪》
除了以上单挑外 , 其它的典籍中 , 也有一些关于武将阵前单挑的记载 。 比如宋朝人周南撰所著的《山房集》中 , 就详细描述了一场宋军武将与金军武将单挑的故事 。
【爱历史】历史上真的存在这种“斗将”战斗模式吗
文章图片
一日 , 敌(金军)出骁将 , 垂青丝鞯 , 握马槊 , 策马戟手詈玠 , 求独斗 , 麾下良将辈出皆歼焉 。 诟益甚 , 曰:“此犬彘何以辱我?” , 玠未以对 。 有曹武者 , 位甚下 , 未尝以勇闻 , 请行 。 玠难之曰:“两将犹不当 , 子毋重辱我 。 ”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马 , 则无不济矣!”问其故 , 曰:“敌诚骁果 , 然吾视其马于回挽间微疵 , 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 , 武骑而出 , 与之两道驱驰 , 若无意于格斗者 。 忽跃身赴之 , 敌马力猛骤前 , 几回不能如人意 , 迟一二步 , 为无所碎 , 持其首以归 , 三军大噪 , 敌怅解而出 。 ——《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