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红酒文化差异 对中外葡萄酒文化差异的辨析

从目前媒体对进口葡萄酒的推介活动方式看,几乎无一例外地“高举”葡萄酒文化推广的大旗“高歌”进口酒十全十美的颂词,甚而在个别品酒人口头禅中出现斥国产酒为“垃圾”的字眼,执此种观点的人士又是黄面目的人,葡萄酒与进口酒的差异真是这样大吗?笔者认为,应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既承认目前国产酒与进口酒(大部分进口商选定的酒品)在品质上存在差距,更应该多方面的从历史角度理解这种差距,同时看到国产酒的发展前景 。我们应有理由相信这种差距在逐步缩小,甚至预测在2030年左右国产酒会有一部分进入品牌的行列 。

中西方红酒文化差异 对中外葡萄酒文化差异的辨析

文章插图
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这种差异: 一、行内共认的一种观点是葡萄酒的品质是“种”出来的,所谓“七分品种,三分酿造”,既酿酒葡萄的品种、品质从根本上决定葡萄酒的品质、风格、价值 。
那么,品种的品质又是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条件与人为努力的共同结果 。是酿酒葡萄选择了产地?还是人类选择了酿酒葡萄?我倒认为是前者是主因,我相信俄罗斯哲学家、科学家尼古拉?斯格特的观点——宇宙万物皆有生命 。有生命就有选择,就有主动的选择 。
再问,酿酒葡萄为什么选择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地区呢?是因为这些产区有适宜其生长的自然条件,大体指气候、土壤,当年的天气状况等三要素,法国人称为风土条件 。
1、气候条件 在世界上十多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地中海气候较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候温和,较冷月均温度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云量稀有,阳光充足 。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均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副热带高压带较大影响纬度范围是南北纬20-40度,西风带较大影响纬度范围是南北纬30-60度,两种气候带重叠的范围是南北纬30-40度之间 。这两种气候带同时作用于农作物——酿酒葡萄,为葡萄的冬季继续生存和微量生长(向深层地下发展),贮存营养,而春夏季开花、结果,生成的含糖量,提供干燥炎热而少雨的条件 。酿酒葡萄只有在这种完正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出适合酿酒的葡萄 。
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地区,首推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是位于亚欧非三洲间的一个面积较大的陆间海,由于海水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冬季水温比陆地高,因此宜于低气压的发展,加上地中海沿岸无南北走向的山脉,西风气流直接进入沿岸地区,海上水气丰沛,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区较广 。夏季海水温凉,宜于高气压发展,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区域也频广大 。看一看地图,查一查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与葡萄酒生产发展的历史,其中的气候因素密码就能解开了 。
其次是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和南美洲的智利中部地区,加州的美酒与智利的佳酿正得益于地中海式气候的养育 。
第三是非洲南部地区和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含新西兰),此二块大地的玉液琼浆不也正和地中海气候的滋润吗! 对应的十大产酿酒葡萄地区,完全符合地中海气候的地区没有 。部份符合的地区只有环渤海区,包括河北昌黎地区,山东烟台地区,气候基本属于温带海洋气候,但冬季较冷,降水较少 。其他北七大产区大都属于温带草原沙漠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干旱,适合酿酒葡萄生长但不理想 。南部二个产区云南内陆高原地区气候,台湾中南部产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夏季雨水太多了,也不是酿酒葡萄较理想的生长区 。
2、土壤条件 土壤是酿酒葡萄生长的“胎盘”,赖以吸收上百种以上的有机质、矿物质 。富饶的土壤上生长的葡萄产量高,但所含有机物和矿物质较少,酿酒品质一般 。贫瘠土壤葡萄产量低,但所含物质丰富,可酿造上等美酒 。因为生长在恶劣土壤中的葡萄树根系扎得更深,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发生层段越丰富,供给葡萄的营养就越,使葡萄的成份越复杂,酿造的酒越能凸显葡萄的风味多姿多彩 。
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土壤一般应是白垩土、石灰石土、沙质土、花岗岩山、砾石土等,它们表现为表层贫瘠,但通透性好,深层氮、磷、钾、铜、铁、镁、钙,以及微量元素高,极宜葡萄发育生长 。
依此土壤条件对照新旧世界主要产葡萄酒的国家,如法国几大产区,北美加州,南美智利产区,土壤均为贫瘠区 。上帝是公正的,贫瘠土壤地区的人们以酿酒葡萄等农作物为依靠,生存了下来,并也赢得了幸福,我国华北产酒区土壤条件大部分最好,可以放手培育谷物农作物,造就了我国黄酒类发酵酒的历史辉煌,更造就了我国谷物蒸馏酒—白酒的发展 。正所谓失之葡萄,得之白(酒)的历史,也没有什么遗憾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