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二 )


接下来 , 再解析带銙銙片上面的“叠胜”造型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叠胜”造型最早见于东汉时期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进一步衍化 。 常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带具 , 其带銙銙片通常都是方形或类似于方形 。 而“胜形纹饰”融入到带具中 ,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 , 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2001年9月 , 江苏南京市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M13号墓 , 出土两件金质“胜形饰” 。 根据考古报告摘要:金胜2件 。 片状 , 双面饰几何纹 , 中部有横向穿孔 。 M13:32 , 器形略大 , 几何纹中饰六瓣花纹及圆形压印纹 。 长1.95、宽1.3、厚0.35厘米(上图右) 。 M13:33 , 中部有两个凸起 , 几何纹中饰四个圆形压印纹 。 长1.2、宽0.8、厚0.3厘米(上图左) 。 墓葬年代为东晋中晚期至刘宋初期【4】 。 右边这件与“胜形饰”特征吻合 , 而左边这件属于两个“单体胜”上下重叠连接在一起的造型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1998年 , 南京仙鹤观M2号东晋高崧墓出土饰物中 , 亦有一件金胜 , 造型与东晋温氏家族M13号墓出土相似 。 根据考古简报摘要:金胜1件(M2:22) 。 片状 。 两面刻交叉线纹及5个小圆圈 , 中部有1穿孔 。 长1.5、宽0.7、厚0.3厘米 。 类似造型的金质“胜形饰”还有两件 , 出土于江苏南京郭家山M1号东晋早期墓 , 根据考古报告摘要:束腰形饰件2件 。 中间横穿一小孔 , M1:54长1.1、宽0.6、厚0.2厘米(上图)【5】 。 这几件重叠在一起的金质“胜形饰” , 即为“叠胜饰”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将日本出土的三件西晋带銙銙片(复制品) , 与中国出土东晋时期的“胜形饰”进行对比 , 笔者认为 , 这些造型都为“叠胜” 。 为了能够充分证明带銙銙片的主体为“胜” , 再来看看其它的证据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套铜鎏金带具 , 标注年代亦为西晋 。 但是根据上面的纹饰 , 极具北朝风格 。 因此 , 笔者认为这套带具可能是北朝时期(439年—581年) 。
这套带具的带銙有4件的銙片为单体“胜”形 , 在单体“胜”的中间椭圆形区域内雕刻着一只凤鸟 。 下面的带銙环略呈桃形 , 里面雕刻着一只“万岁”形象 。 这些雕刻的形象通常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 而作为主体的銙片为“胜”的造型是毫无疑问的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胜形饰”最早见于西汉中期的岭南地区 , 而此时的中原地区 , 西王母刚从半人半兽的形象向贵妇形象转变 。 而在中原地区 , 我们现在所常见的西王母“戴胜”造型上面的“胜形纹饰” , 及用于佩戴的“胜形饰物” , 最早见于西汉晚期或新莽时期 , 且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枚新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的青铜镜 , 此镜上的西王母有“戴胜”造型 。 是目前有纪年可考年代最早 , 且西王母“戴胜”形象与“胜形饰”造型最相似的文物 。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
【爱历史】虎魄造办处《日本出土晋代铜鎏金带具考》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