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看着邓稼先嘴角渗出的鲜血,震撼的他做出一个抉择

1986年 , 邓稼先和杨振宁这对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知交好友见了最后一面 , 留下这世上最后一张二人的合照 。
合照中 , 邓稼先虽然面容憔悴、头发花白 , 却依旧掩盖不住他极力要呈现出来的灿烂笑容 , 可即便如此 , 我们依旧不难发现 , 邓稼先嘴角上挂着清晰可见的血迹 。
1986年,杨振宁看着邓稼先嘴角渗出的鲜血,震撼的他做出一个抉择
文章图片
邓稼先受核辐射影响 , 被直肠癌折磨得已经全身开始大出血 , 无论怎么擦都擦不干净 , 即便邓稼先想干干净净地和好友拍最后一张照片 , 这鲜血也控制不住要从嘴角流出来 。
杨振宁看在眼里 , 痛在心里 , 1986年7月29日 , 邓稼先与世长辞后 , 杨振宁回想当初病重却仍旧牵挂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邓稼先 , 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践行“千里共同途”的美好愿望 。
那么 , 这对好友之间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杨振宁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呢?
幼年相识 , 暂别归途杨振宁与邓稼先的相识要从他们的父辈开始说起 , 当时 ,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和邓稼先的父亲都作为高端人才在清华大学任教 , 两家人也因此而居住在清华园西院 , 由于相隔不远 , 来往很是密切 。
1986年,杨振宁看着邓稼先嘴角渗出的鲜血,震撼的他做出一个抉择
文章图片
邓稼先
当时的邓稼先和杨振宁因为年纪相差不大又同为男孩子很是玩得来 , 不受纷争侵扰的清华园成了他们游戏、顽皮、捣蛋的天堂 , 两个孩子也因为意气相投而在无忧无虑的玩闹中奠定了一生的情义基础 。
相聚是因为父亲的共同任教 , 分离自然也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而产生 , 但是缘分并没有让杨振宁与邓稼先就此失散在人海茫茫 , 相反 ,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两个人出现分离 , 都能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相遇 。
崇德中学时期两人再次相聚 , 调皮捣蛋不减当年 ,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两人又因为有共同的理想和方向都选择了西南联大的物理系 , 成为了同系好友 , 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共同前进 。
1986年,杨振宁看着邓稼先嘴角渗出的鲜血,震撼的他做出一个抉择
文章图片
尽管当时战火纷飞使得他们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很是艰难 ,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二人不断汲取知识的步伐 , 更加锤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 , 为国家谋发展谋复兴的思想也在此刻彻底在两个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
为此 , 杨振宁和邓稼先都为了能够出国学习更多知识、得到更好的环境支持而兴奋 。 但是一趟出国之旅彻底改变了两个人今后的抉择 。
新中国成立伊始 , 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帮助完成建设 , 需要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建立起更加强大的新中国 。
邓稼先在大洋彼岸知道这个消息和召唤后 , 毅然决然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国之旅 , 他学习了这么多年 , 掌握了这么多的知识 , 为的就是能够有一天把这些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将其付诸实践 。
1986年,杨振宁看着邓稼先嘴角渗出的鲜血,震撼的他做出一个抉择
文章图片
青年邓稼先
但是杨振宁却并没有如同邓稼先那般殷切的心理 , 纵然有对故土的眷恋和怀念 , 也有想要回国的想法 , 但是本身学习的物理知识理论让他怀疑能否在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大展拳脚 。
杨振宁的物理知识理论 , 偏重理论研究 , 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杨振宁看来 , 显然无法支持他完成研究多年的实验 , 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 。
杨振宁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心血 , 因此在当时选择了和邓稼先不一样的道路:留在美国完成理论成果 , 然后再择期回国 。
可是杨振宁怎么也不会想到 , 这一拖延 , 就再也没有了合适的回国时机 , 邓稼先的重逢也晚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
1986年,杨振宁看着邓稼先嘴角渗出的鲜血,震撼的他做出一个抉择
文章图片
青年杨振宁(左)
荣誉满身不知故土和回到祖国不求名利埋头做科研的邓稼先不同 , 在邓稼先隐姓埋名、不顾危险投入到原子弹研究当中的时候 , 杨振宁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利用美国所提供的优越环境 , 成功突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
与李政道联合提出了物理上的另一座高峰——宇称不守恒理论 , 震惊物理学界 , 并且一举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一时间杨振宁享誉全球 , 多次受邀在全球各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
面对杨振宁如此的成就 , 中国看到了他的闪光点 , 希望杨振宁能够尽快回到祖国帮助进行建设 。
值得一提的是 , 当时的台湾当局也向杨振宁抛出了橄榄枝 , 希望杨振宁可以前往台湾 , 为了劝说杨振宁回到祖国 , 其父杨武之被寄予了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