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政策不同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政策不同】战国时代的中国是凡有血气 , 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 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迅猛 , 兼并战争频繁 , 实力决定地位 , 弱肉强食成为生存法则 。
各国为求得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变法图强 。 秦赵两国在战国早期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 , 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 国民崇武尚战 , 重功利而轻伦理 。
针对两国面对相同的国内外环境 , 他们各自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 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些变法的可行性 。
从现存的一些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中 , 我们可以看出秦军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了战国时代最为强大的军队 。 《战国策》将秦军将士比作“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大力士 , 而把东方六国的军队比作“怯夫”和“婴儿”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政策不同
文章图片
《战国策》的描述虽然有些夸张 , 但也足可以说明秦军战斗力明显强于东方六国 。 荀子曾经游历过秦国 。 他提及秦军时明确指出“齐之技击 , 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 , 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秦军在作战中也曾经取得骄人战绩 , 白起将军在鄢郢之战中“率数万之众 , 兴师以与楚战 , 一战而举鄢郢 , 再战而烧夷陵 ,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 ”秦军以数万之众重创“持戟百万”的楚国攻克其都城 , 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
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成为山东六国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 兵员数量是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 而从兵员数量上看 , 赵国在赵惠文王时期仅次于秦、楚两国 。
楚国兵员虽多 , 但是战斗力远不如赵国 。 而白起在长平与赵国作战时 , 统领全国的军队才击败赵军 , 并且在长平之战后 , 秦军伤亡过半 , 国内空虚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政策不同
文章图片
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都是白起指挥秦军进行的著名战役 。 白起将军指挥数万秦军可以重创楚国 , 攻占其都城 。 而在长平之战中 , 白起将军指挥秦国出动的举国之兵才击败赵军 , 并且秦军自身也伤亡过半 , 没能攻克赵国都城邯郸 。 因此两国军事实力差距较小 。
从战斗成果上看 , 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军仍能在与秦军的作战中屡挫秦军 。 邯郸之战 , 赵军与魏军、楚军配合重创秦军主力 , 使得“秦兵遂罢 , 邯郸复存” 。
而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 , 赵军则凭借一国之力击败秦军 。 用五倍于赵军的兵力攻打赵国 , 但是赵军还是击败了燕军 , 保全了鄗城 。
从军事人才上看 , 赵国军中人才济济、猛将如云 。 战国四大名将有两名是赵军将领 , 另有名将赵奢 。 赵奢曾经率领赵军“大破秦军阏与下”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政策不同
文章图片
而且齐国的田单和燕国的乐毅也投奔赵国为赵国所用 , 唐朝武庙供奉的战国名将共计九名 , 而赵国将领占了三名 , 投奔赵国的乐毅和田单也在供奉之列 。
综上 , 经过变法之后 , 秦国和赵国成为了战国时代军事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 , 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要明显落后于秦赵两国 。
秦襄公时 ,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 , 把岐丰之地赐给秦国 。 从此 , 秦国正式建立 。 然而岐丰之地遍布戎人和狄人 ,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 , 秦国与戎狄进行了数百年的战争 , 最终将戎狄势力击败而独霸西戎 。
长期的兼并战争使得秦国境内戎狄人口越来越多 , 秦人与戎狄交往 , 受到戎狄习气的影响颇深 。 秦国形成了崇武尚战、讲求功利而轻视伦理的文化传统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变法政策不同
文章图片
赵国国内也有许多戎狄人口 。 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 , 占据了晋国北方大部分土地 , 该处大多为戎狄 。 故赵氏立国后 , 国内戎狄人口较多 , 戎狄人的风俗对赵国的民风民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
赵地民风剽悍 , 崇尚武力 , 人们仰机利而食 , 重功利而轻伦理 。 赵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 而是依靠旁门左道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
秦赵两国面对相同的国内外环境 , 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 秦国重用商鞅主持改革变法 , 坚持垂法而治 , 利出一孔 , 通过利益诱导机制把全体国民纳入了农战轨道 。
由于秦国改革变法顺应时代潮流 , 其改革又最为彻底 , 故秦国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