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魏文侯依靠吴起、乐羊和西门豹等人 , 奠定了魏国的强国基础 。
可这三个人过于心狠手辣 , 所以不少人瞧不起他们 。
有一次 , 魏文侯准备选国相 ,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 , 分别是魏成和翟璜 。
魏文侯拿不定主意 , 于是询问李悝 , 谁更适合当国相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地位有什么不同?】李悝并没有正面回答魏文侯 , 打个哈哈就敷衍过去了 。
出了王宫之后 , 翟璜问李悝 , 国君是不是问你 , 谁能当国相 , 你怎么回答的?
李悝毫不犹豫地说 , 我认为魏成比你更适合当国相 。
李悝这话一出口 , 翟璜瞬间不爽了 。
他说:“吴起、乐羊和西门豹这些大才 , 都是我推荐的 , 甚至就连你 , 也是我推荐的 , 我哪里比不上魏成了?”
李悝笑着说:“魏成向国君推荐了三个人才 , 被国君奉为老师 , 而你推荐的三个人才 , 只能给国君当手下 , 你自己说说 , 你有什么资格跟魏成比啊?”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魏成是魏文侯的弟弟 , 他推荐的三个人 , 分别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 都是学者 。
论功劳 , 这三人显然比不上吴起、乐羊和西门豹 , 但李悝认为他们更重要 , 而翟璜也被怼得哑口无言 。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魏成推荐的三个人 , 都是儒家门人 。
说起儒家 , 主流评价往往呈两极分化趋势:
喜欢儒家的人 , 往往把它吹上天 , 给人的感觉是 , 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国;
讨厌儒家的人 , 往往把它踩到地 , 给人的感觉是 , 儒家祸害了中国几千年 。
如果我们站在中立角度看儒家 , 会发现这种思想似乎有些空洞 , 而且非常保守 。
因为说来说去 , 儒家都在告诉我们 , 一定要回到过去 , 遵从礼法 , 社会才会安定 。
人都是叛逆的 , 对于儒家这种爹味说教 , 天生就带有一种反感情绪在内 。
可如果将利益掺杂在内 , 一切都会变得不同了 。
比如说 , 国家即将变法 , 既得利益者们就会抬出儒家学说 , 号召大家保持现状 , 因为我们一直都很遵守礼法 , 而变法显然是不遵礼法的表现 。
换言之 , 大家都应该接受我们贵族的领导 ,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劝人向善 , 人人遵守礼法 。
这样一个上下井然有序、人人遵守礼法的社会 , 才是最完美的社会啊 。
就连孔子都说了: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贵族平民 , 君子小人 , 强调的都是等级 。
且不说这种观点对不对 , 但很显然 , 既得利益集团都喜欢这套说辞 , 所以在战国时代 , 儒家的地位就很高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韩非和李斯 ,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 他们是法家的代表 。
但韩非和李斯在闯社会的时候 , 报出名号之后 , 总会强调一点:我是荀子的学生 。
荀子是什么人?那是正宗的儒家代表啊 。
而韩非和李斯 , 为了推广自己的治国理念 , 居然扯着荀子的大旗做文章 , 由此可见儒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
可如果我们继续追溯一下 , 荀子真能代表儒家吗?恐怕也够呛 。
至少有一点我敢肯定 , 荀子的儒家和孔子的儒家 , 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
比如说 ,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 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 。
大家来评评理 , 这两个人是一个学派的吗?荀子真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法家学子在闯荡社会时 , 总会习惯性地带着儒家的面具 , 其他各家 , 其实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现象 。
所以我们在说起儒家独大的时候 , 千万不要有什么“战国时期人人思念春秋礼法”的想法 。
因为 , 战国时期的某些所谓“儒家” , 其实就是披着一张皮而已 。
这也是后世对于儒家争论极大的主要原因 。
哪怕是自以为最精通儒家学说的人 , 恐怕都无法回答一个问题 , 那就是该如何定义儒家 。
这就好像 , 孔子只是做了个番茄炒蛋 , 味道还不错 。
但后人偏偏要在这道菜的基础上 , 添加各种食材和佐料 。
整到最后 , 发现这玩意菜不像菜 , 饭不像饭 , 倒了有点可惜 , 不倒又倒胃口 。
哪怕是孔子复生 , 看到现在的儒家 , 恐怕都会大摇其头:这是儒家?谁创立的?反正跟我没关系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地位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