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闲游( 二 )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 。梦中不识从何去 。赏析: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 。
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 。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 。
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 。
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下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 。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 。
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 。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 。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 。
可见西湖之遥远 。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 。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 。
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 。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都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姜夔 踏莎行《踏莎行》姜夔自沔东来 。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淳熙十四年元旦,姜夔从故乡汉阳东去湖州途中,到达金陵,在船上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为感梦思人 。
首二句写梦中目睹耳闻玉人前来,像飞燕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话语娇软,分明又在白日梦境中跟你相见 。夜长二句是无奈、琐屑而颇具悲剧力量的对话,你说长夜漫漫,薄情人怎知我辗转难眠?春天初到,我便早被相思病苦感染 。下片写睹物思人,写别后的难忘旧情 。离魂句暗用唐传奇《离魂记》中倩女离魂的故事,推进一层写恋人的深情,最后两句以景作结,在淮南千山清冷的月光下,恋人的梦魂飘然而去,更衬托出词人凄苦的心境 。
这里着一冷字,使自然界的静态物景与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意相合,尤见词境凄冷奇绝 。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观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
1.踏莎行:词牌名 。
2.郴(chēn)州:今属湖南 。
3.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

4.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
5.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
无寻处:找不到 。
6.可堪:怎? 。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闲游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

踏莎行·闲游

文章插图
展开全部

小题1:(4分)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 。(2分)
小题1:(4分)头两句点明字字句句由血泪凝成,直接表达故国愁思之深;(2分)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委婉表达自己对故都临安的日夜思念之情 。
荷花芳草垂杨渡”写的是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紧扣题目——闲游,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 。
小题1:“相思苦”是关键,再结合注释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 。可以推知作者强烈的故国之思 。
踏莎行 闲游 刘将孙的词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踏莎行·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