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 二 )


这一部分对我没什么触动,就简单提一下主要内容 。第一节讲认识自己,主要是讲无知之知,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接纳自己 。
第二节讲理性,提到柏拉图“灵魂三分”学说,也就是灵魂包括理性、欲性和血性 。这还不是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前者理性与欲性是对立的,而血性则是会有所倾向的站边,血性理解为愤怒的力量更合适,后者则是三位一体,相对独立的,共同构成人格 。
第三节讲幸福,提到与幸福相关的讨论,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如金钱对追求幸福的价值,快乐与喜悦的对比,宽容别人等 。对幸福的讨论,当然也可以是哲学的内容,只是这些内容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了 。
第一章结束后,接下来的章节内容就又让我重新有了兴趣 。这三章更具有系统性,分别是“改变思维模式”“创造生存方式”“扭转看法”,每一节的内容都能紧扣主题 。而且这些内容也更具备逻辑思辨,有的地方阅读起来还有点难度 。
第二章的内容是改变思维模式,“怀疑”不仅是第一节的关键词,也可以是第二章的关键词 。整一章都是在讲怀疑,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我们以一种怀疑的眼光重新认识世界,经过对世界的怀疑,来改变思维模式 。
“在我们的一生中,为了追求真理,至少要有一次,把我们所相信的事情全部好好地怀疑一遍”这是笛卡儿的主张 。
把相信的事情全部怀疑一遍,这就有点难度,而且也没必要 。我们所相信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全都怀疑一遍,那就要颠覆世界观,这就会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一种信任危机和信任焦虑 。
笛卡儿的“怀疑论”与他的“我思故我在”的主张相关,一切都可以怀疑,而“思考主体的存在”不可以 。这有点难懂,简单来说就是一切都可以怀疑,我在思考不可以怀疑 。
这种怀疑精神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出现,而这些信息有时候还会对立冲突,真真假假的事实反转,总让我们感慨“三观尽毁” 。而当你有着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骗,被情绪化的文章牵着走 。
如何培养怀疑精神呢?冀剑制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可以作为我们日常讯息过滤器 。
休谟的“怀疑论”比笛卡尔更深一步,他连“自我”也怀疑 。休谟主张所有知识都源自感官经验,而“自我”是无法经由感官来认知的,它只是一个观念性的存在 。
冀剑制教授结合佛法中的“我执”来谈怀疑自我,就容易理解了 。“我执”就是“我”的思想、情感和认知的固化 。我们囿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无法突破一些障碍与困难才会有许多烦恼 。如将一些不好的回忆一直淤积在心里,或者一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放在心上,不断自责 。
放下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
康德的“怀疑论”则是认识到了人的界限,他认为“我们实际上不是在认识真实世界,而是把真实世界的各种讯息,套用在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模子上,然后以此来理解世界” 。
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
意识到这一点,那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去找出相对应的思维模式来,才能找出最合理、最适当的智慧 。
第三章的关键词是“自由” 。我们渴望自由,但我们常常不能自由 。约束我们自由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
叔本华认为是“意志”驱动世界的变化,这个意志既指存在于自然中所有的力量,也包括人的本能欲望 。要想摆脱意志的掌控,我们就要正视我们的本能欲望,进而不被本能欲望所驱动 。当你能冷静地看待世界,那就从意志中解放出来 。
穆勒认为我们的自由受到多数人专制的约束,特别是宗教的伦理观与人生观 。“基督教道德观只强调服从的义务,结果也只是在告诉大家要服从既有的权威与权力 。”
基督教道德观给人太多的束缚了,个人成为宗教权威的奴隶,而不是独立个体 。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与做主,这是不对的 。
穆勒主张多元化的伦理观,让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的特性 。
到了尼采谈自由,他也针对基督教的伦理观来谈,写了一本《反基督》批评基督教 。在《反基督》中提到“每个人需由自己去发掘善,以及属于个人的伦理道德观”,这是为了打破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