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二 )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 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形 ,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生活 ,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 然后再将实际生活和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
这样 ,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 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 数学并不陌生和抽象 ,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此外 , 在教学中 , 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 使学生善于捕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 , 在教学“数据的收集”时 , 教师可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有几本书、几只笔以及家里一些物品的数量 。
学生善于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 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 , 在研究中不断尝试 , 不断创新 , 从而不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 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 最终提高综合能力 。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情景 ,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 使学生加强感知 , 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
在数学教学中 ,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 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 ,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实物或挂图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比如 , 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 , 教师可利用公交车上人数的实例来创设情境 , 告诉学生公交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 上来多少人 , 下去多少人 , 让学生算出现在有多少人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 教师可以出示自行车挂图导入新课 , 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自行车的轮子的形状 。
这样 , 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 能化抽象为具体 , 化难为易 ,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演示平移两个面完全重合 , 化抽象为具体 ,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相对的棱长度也相等 。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 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 使学生学以致用 。首先 , 联系生活实际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 发现、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 , 加强实践操作 ,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就要加强实践操作 , 使学生勤动手 , 多动脑 , 提高实践能力 。
例如 , 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后 ,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 让学生测量计算旗杆的高度 。旗杆很高 , 学生开始可能不知所措 , 这时教师可以拿一根竹竿 , 笔直地插在操场上 , 让学生测量竹竿和竹竿的影子的长度 , 然后启发学生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识 , 测量旗杆影子的长 , 算出旗杆的高 。在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中 , 学生获得了知识 , 锻炼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总之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 ,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活跃课堂气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 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 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数学知识 , 学好数学 , 用好数学 。这样 ,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 以及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 , 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 , 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