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四 )


《氓》教案

文章插图

一.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
这是一首叙事诗 。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二.说学生: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 。
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三.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

四.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领背与自己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剧原因 。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及上节课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 。这一阶段分为学生领背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熟悉文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

3.理解性诵读 。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
4.评价性诵读 。
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 。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
【《氓》教案】
5.师生合诵《致橡树》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 。采用师生合诵这种方式,有两个初衷: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二是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