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供需平衡的手段有哪些?( 二 )


因此,在分析经济增长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时,就要区分不同经济部门的不同作用 。很多学者的研究并未区分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在创造新增就业机会方面的差异,结果得出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日趋下降的结论 。但如果仅仅考虑非农行业的情况,会发现近年来的非农GDP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1991年至2003年,非农就业弹性的平均值在0.3左右,而且波动的幅度也不大 。如果就业弹性保持这一水平,非农部门维持8%到10%的经济增长水平,每年就可以实现1000万到1500万的新增就业 。这也意味着,通过促进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可行的 。换言之,就业形势严峻往往是由于非农经济部门的增长不理想 。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总体上说,我国的人口构成在较长的时期内都将维持较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大约在2030年左右达到最高值 。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劳动供给的边际压力递减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其后处于递减的趋势,到“十一五”末期,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800万人,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递减的态势非常明显 。同时数据也显示,“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最应关注的两年 。
二、继续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
国际经验表明,建设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确保长期就业岗位的根本举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很多国家采取了很多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的政策,致使其失业率至今仍然居高不下;而美国更注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更顺利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极其明显,但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僵化的后果要远比发达国家严重 。因此,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应该成为中长期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比较低级的形态到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发育过程,并涉及到一整套制度的建设与安排 。目前我国城市出现的非正规就业,实际上是利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看到非正规就业在劳动力市场规范上面的缺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就业形式对于解决城镇劳动力的下岗、失业问题,为农村流动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积极贡献 。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遵循“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原则 。在中长期,社会保障以建立和健全体系为主,并确保保障的水平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
第三,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工资形成和雇用决策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对企业劳动决策机制的干预是损害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也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基本的制度规范,明确企业在工资形成和雇用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 。
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选择,需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有效规制 。例如,最低工资方面的规制在目前可能并不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有可能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而一些破坏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例如,劳动安全、清欠工资等 。所以,集中行政资源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是政府在管理劳动力市场时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 。
三、注意就业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首先,需要注意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的选择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十一五”期间,前两年是劳动力供给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最有可能出现高失业的时期 。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达到10%,就业弹性达到0.3左右,才有可能在“十一五”初期出现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 。就业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业目标也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需求的两个基本要素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弹性都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得以实现 。因此,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注意,在“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政策不宜过多地限制经济增长,通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农部门按可比价格计算10%左右,创造就业机会 。
其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有侧重地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 。由于“十一五”初期就业弹性也需要处于高位值 。因此,仍然需要鼓励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 。而且,劳动关系管理和其他劳动力市场规制措施的出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