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遛百病的来源是什么

沧州“遛百病”是指在正月十六的夜晚 , 人们会以游览散步祛除病邪为主要的目的 , 出门四处走动 , 意味着把家里的病邪驱散 。当时这项活动只要求妇女参加 , 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 , 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了 , 人们通过四处走动 , 去外面溜达溜达散散心 , 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 。
虽然“遛百病”是沧州特有的民俗 , 但其实在全国各地都广泛传播 , 尤其是在北方 , 盛行“遛百病”、“走百病”、“游百病”的文化习俗 , 而南方则称之为“走桥”或是“走三桥” , 岭南地区一般称之为“偷青”或是“采青” 。
沧州遛百病的民俗来源于古代的“耗磨日” 。在光绪十四年 , 《东光县志》中记载到“正月十六日 , 古谓之耗磨日” 。这就是“遛百病”的缘起 。据考证 , “耗磨日”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 后来到唐朝时期就成了家家户户的习俗了 。宋代袁文曾在闲评中介绍 , “正月十六大耗 , 京师局务如都商税务亦休务一日 , 其令如此” 。在“耗磨日”这天 , 大家会不做事反而是饮酒为乐 , 这就是“遛百病”民俗的起源 。
从“耗磨日”演变而来的“遛百病”习俗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 但是每个地方的含义和举行仪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明沈榜《宛署杂记》记载:“正月十六夜 , 妇女群游 , 祈免灾咎 。前令人持一香辟人 , 名曰走百病 。凡有桥之所 , 三五相率一过 , 取度厄之意” , 这里是指人们通过走桥的方式来祈求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 。民国《洛宁县志》云:“元宵……街衢或结彩桥 , 谓之‘百子桥’ , 妇女行其上 , 谓宜男 。”他的记载又寓意着求子 , 虽然同为求子 , 但实际上南北方仪式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 南方是通过“采青”的方式 , 而北方是通过“走桥” 。“遛一遛 , 百病走” ,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 , 但是大家在遛百病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
民俗正月十六遛百病的来历正月十六遛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 , 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 。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 。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 , 养儿育女 , 因此身体劳累 , 体质较弱 , 容易生病 , 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 , 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 , 出门四处游走 , 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 。天长日久 , 形成传统习俗 。至今郊县乡村仍保留此习俗 。
"走百病"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 , 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代也有白日游走的 , 有抱着孩子的妇女 , 有被搀扶着的病人 , 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 , 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群 , 他们边走边看 , 有时还边走边唱 , 精神为之振奋 , 通过野外游览 , 饱览如画美景 , 呼吸新鲜空气 , 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 。
作为武术之乡 , 杂技之乡 , 金丝小枣之乡 , 如今的古城沧州正从大运河的臂弯中走向渤海湾 , 而"遛百病儿"这个充满祝福和民俗特色的节日活动 , 也将越来越为世人知晓 。
遛百病的由来 , 要简洁!!!!!!!!!!!!!! 急啊.................正月十六“遛百病儿”可是沧州地区特有的一个老习俗了 。正月十六晚饭后 , 所有家庭成员带着节日的喜悦倾家出动 , 溜达溜达散散心 , 祈求把身上的不舒服全部“遛”掉 , 新的一年中百病不得 , 身体健壮 , 生活安康
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 , 养儿育女 , 因此身体劳累 , 体质较弱 , 容易生病 , 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 , 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 , 出门四处游走 , 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 。天长日久 , 形成传统习俗
沧州遛百病的由来 , 要求吃点什么吗?是的 ,  在古城沧州 , “遛百病儿”已经成为正月十六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 在市区 , 市民们吃过晚饭后 , 或三五成群 , 或成双结对 , 有的提着灯笼(有传统是舅舅给外甥买灯笼————照旧--舅) , 有的年轻人们在南湖边会点起孔明灯 , 大家每过一个路口都会抛撒一些硬币 , 意味着将疾病、苦痛抛弃;硬币叮当掉到地上 , 就有孩子们去捡拾 , 因为大家认为晦气摔过后就剩下福气了 。吃点什么的话可能就是吃桃罐头了 , 这也是最近两年兴起的 , 桃罐头意味着逃灾避难 , 会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