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礼是指( 五 )


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 。唐玄宗又为姜太公师尚父立武庙,肃宗又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 。其祭祀礼仪与祭孔类似 。至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武成庙才被废止 。
宋代又有算学先师之祭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立黄帝为算学先师,但典仪规格较低 。
3.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 。(4)藉或作“籍”、“藉” 。藉礼,就是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礼仪 。农神,也称“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通称“先农”,认为就是教民耕作的神农氏 。藉田在春天举行 。
藉田礼为历代帝王所遵循,而且仪式日趋繁复 。南北朝时,在先农坛北建御耕坛,围以青幕,供皇帝观看农夫耕种藉田情形之用 。宋以后就直称“观耕台” 。
明、清时的先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一成方坛,东南方有观耕台,藉田时才加以陈设,附近又有神仓等建筑 。今仍有若干古建筑保存 。
藉田、祀先农是古礼之孑遗,本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但历代帝王的亲耕藉田,表现与宣传个人的意味太重,难怪就连有的皇帝自己也说,藉田是“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 。(《晋书·礼志》)
4.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
天子藉田,王后就去采桑养蚕 。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亲桑、享先蚕之礼就是据这项活动而制定的 。(5)
史书记载,汉代已有此礼仪,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中牢羊、豕祭祀蚕神——苑窊(wā)妇人和寓氏公主 。当时,宫中蚕室养蚕在千薄以上(薄是养蚕的竹帘),蚕丝由织室纺织,用作祭服 。魏晋以后,亲桑礼与藉田亲耕礼比附,遂相应地建造了先蚕坛,又有皇后“采桑坛” 。
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先蚕坛,废去北郊安定门外的旧坛 。实际上,当时亲蚕礼只举行过几次,嘉靖十六年起干脆明令作罢 。清代的先蚕坛在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后门一带),并有观桑台、亲蚕殿、先蚕神殿等建筑,但皇后很少亲自莅临,常派嫔妃或官员代祀 。
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同 。后齐曾祀黄帝轩辕氏为先蚕,后周又以黄帝之妃西陵氏为先蚕 。西陵氏名嫘祖,后代民间养蚕,多祭嫘祖为蚕神 。另有一说,房星天驷为先蚕 。因此,祀先蚕也有祭天驷星的 。
5.享先医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三皇定为先医,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 。明、清沿用其制,皆在皇宫内太医院设殿享祀 。每年仲春上甲日由皇帝遣官或太医院正官主祭,全体医官陪祀 。
6.五祀
五祀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也有作户、灶、中溜、门、行的 。五祀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六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季 。汉魏时,都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之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
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 。这里的“司命”,不是星辰,而是宫中小神,相传主督察人的年寿、行为、善恶 。泰厉是无人祭奠的野鬼,主杀害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岁终在太庙西庑下合祭 。清康熙以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这就同民间长期流传的灶王爷(灶神)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了 。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的习俗 。
7.高禖(méi)
高禖是乞子之祀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 。”玄鸟就是燕子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古代相传,简狄吞鸟卵,而生契 。契是商民族的始祖 。高禖是求子之祭,在玄鸟由南方北归之日举行,可能与此故事有关 。一说高禖之神是女娲 。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高”是“郊”的假借字,所以祭于郊外 。看来,高禖是远古妇女乞求生育之祭的延续和发展 。
【祭祀之礼是指】高禖之祭,设坛于南郊,后妃率九嫔等参加 。
高禖之祭始见于《汉书·武五子传》 。汉武帝年二十九始得太子(戾太子),乃“为立禖” 。魏晋南北朝,各国皆有高禖之祭,但直至唐、宋时才依照礼经制定了礼仪 。宋代高禖坛,以青帝为高禖,于春分之日行礼 。金代高禖祀青帝,在皇城之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正位祭的是昊天上帝,台下才设高禖神位 。
清代无“高禖”之祀,而有“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祭,又称“换索”,据说主要目的是保婴 。司祝歌祷辞云:“聚九家之彩线,树柳枝以牵绳,举扬神箭,以祈福佑,以致敬诚 。某年生小子,绥以多福…… 。”(《清史稿·礼四》)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