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豆芽生产线大概投资多少钱( 三 )


聪明的陈雪华很快掌握了培育豆芽的门道,他培育的豆芽又矮又胖也很白,在当时卖豆芽的人中,他的豆芽是最好的 。
只要他在摆摊,别人家的豆芽就不好卖,只有他第一个卖完走了,其他的小摊贩才有生意 。
卖了10年豆芽的陈雪华甚至靠着这小小的豆芽卖出了口碑,附近的人一提起豆芽就会想到陈雪华这个名字 。
豆芽好,卖得快,不仅让陈雪华挣到了钱,还获得了充足的成就感,这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他说:“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的 。”
可以说,卖豆芽的经历养成了他要强的性格,也是他成为钴业大王的主要原因 。
在化工厂的13年里,卖豆芽不仅没有耽误陈雪华的工作,陈雪华反而从化验员,采购员,销售员等职位一步步干到了经营副厂长 。
从生产到供销,从市场到技术,陈雪华全干了一遍,也全都学了个遍,为他以后自己创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虽然卖豆芽挣得钱是他工资的几十倍,但陈雪华从来没有想过辞职,倒不是因为工人的工作是铁饭碗,而是当时的陈雪华就有着极为长远的目光 。
他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卖豆芽,贫困的童年使他长大后想要挣更多的钱 。
1993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原来的公营工厂不在占据优势,大批工厂开始倒闭,陈雪华所在的永丰化工厂也不例外 。
那一年的陈雪华成了下岗工人,不过陈雪华没有失落沮丧,反而变得斗志昂扬,他看到他的机会来了 。
1994年,陈雪华凭借之前卖豆芽攒下和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钱,创办了桐乡华兴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正式踏上了创业之路 。
文凭不高的陈雪华没有别的技术,创业初期只能继续走永丰化工厂的老路子,生产氧化镍,氧化镍的用途也很广泛,可以用作镍氢电池和半导体薄膜 。
用途广泛,也就不怕没人买,陈雪华和他的合伙人是在那个只有几间平房改造成的厂房内,一起靠着几口简陋的铁锅生产氧化镍 。
6年的艰苦创业,陈雪华带领合伙人将氧化镍做到了全国第一,这个当初把豆芽卖到远近闻名的穷小子,再一次用氧化镍让全国知道了他的名字,甚至将产品卖到了美国 。
1999年,公司打开了氧化镍的海外销路,每个月,在远赴美国的邮轮中,总会有一个货柜里装的是陈雪华的产品 。
陈雪华因此挣到了比卖豆芽更多的钱,但是到了2000年,陈雪华发现技术更新迭代下,一匹突然冲出的黑马,锂电池正在取代镍氢电池 。
索尼和戴尔等国际上生产电子设备的厂商,都开始了锂电池商用试用 。
信息时代来临,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使得电子设备体积大幅度缩小,在移动电子设备的支持上,相比于镍氢电池,更轻便、使用寿命更长的锂电池拥有更丰富的应用空间 。
未来的市场必然是锂电池的天下,继续生产镍,只会固步自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意识到这一点后,陈雪华决定主动出击,生产锂电池的重要原料,钴 。
在原来生产的镍的时候,钴常常作为伴生品出现,那时的陈雪华还没有意识到钴的潜力 。
但是凭借着多年的生产经验和对镍、钴的多年研究,他开始尝试在公司内部开启一条新的钴金属生产线 。
每个月的产量可以达到5吨,年产量超过60吨 。
后来的事情验证了陈雪华的判断,随着锂离子电池材料需求急剧增加,钴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供不应求 。
到了2002年,最初建立的生产线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订单上对于钴的需求,陈雪华建立了第二条钴的生产线,在他的家乡桐乡开发区办起了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这正是华友钴业的前身 。
然而,中国却是一个贫钴国,全世界的钴资源占有量中,中国仅仅占据了百分之一点六,自给量百分之五都不到,这就意味着钴材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
当时的陈雪华还只做中间的冶炼那一段,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他决心要做一条产业链,出国去寻找自己钴原料供应,不再受海外供货商的挟制 。
非洲的钴储量占全球的百分之五十,钴产量占据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八,陈雪华看上了非洲这座还没开发完全的宝库 。
陈雪华说:“我从2003年开始思考,华友既然选定了钴作为核心产业,公司又处在一个缺乏钴的国家,如果原料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终有一天要无米下锅 。”
“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6月我第一次到非洲 。虽然以当时公司的资金状况还没有达到在那里投资的条件,但我一直有个想法,哪天我们自己买座矿山开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