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内外艰是什么意思( 二 )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
斩衰裳,苴(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 。衰亦作,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 。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 。斩衰裳用每幅(二尺二寸为一幅)三升或三升半(八十缕为一升)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 。斩衰裳并非贴身穿着,内衬白色的孝衣,后来更用麻布片披在身上代替,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 。苴,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用作腰带,一为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 。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苴有粗恶之意),竹制,高与胸齐 。用杖有两重意义,一是表示丧主的身份,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 。(37)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相似 。古时祭服用带,有大带、革带之分,革带用来系(fú,革制蔽膝),大带用丝织品制成,加于革带之上 。丧服中的绞带代替革带,腰则代替大带 。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 。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 。
如持丧者是女子,、杖、绞带、菅屦与男子相同,但不用丧冠,而是用一寸宽的麻布条从额上交叉绕过,再束发成髻,这种丧髻叫做(zhuā) 。用一尺长的小竹为笄,叫做箭笄 。另外还要用粗布包住头发,叫做布总 。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连裳于衣,斩衰裳也无上下之分,连为一体 。
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但并非三个周年,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就算服满三年之丧,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三年之丧应服二十七个月,唐代以后多从二十七月之说 。开始服丧,叫成服、持服;服丧期满,叫释服、服阕 。行三年之丧据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8)所以,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 。《荀子?礼论》有这样一段话:“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近世学者认为,最重之丧,丧期三年,可能是殷人或东夷的传统,经儒家竭力提倡(孔子是殷人之后),到战国时逐渐推广,而真正成为制度被社会普遍接受,则在汉代以后 。
持斩衰之服者,在三年丧期中的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也有制度规范 。饮食方面,《礼记?间传》说:“斩衰三日不食 。”《......>>
问题五:翻译古文...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题名
题名: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所属文学时期: 明代文学
所属朝代: 明代
作品体裁: 其他
主题词或关键字: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内容摘要
《元史》是记载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160余年历史的史书 。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 。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 。《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 。明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 。同时,明朝修《元史》也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 。《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 。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 。《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最详细的文献 。《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
正文
原文
原文文件
原文文件
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 。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 。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 。曾祖,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 。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端平、嘉定间,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 。其在江西幕府,平赣州之难于指顾之顷,全活数十万人 。父居仁,淳佑丁未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 。至长孺,其学益大振,《九经》、诸史,下逮百氏,名、墨、纵横,旁行敷落,律令章程,无不包罗而揆序之 。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俄用制置使朱?孙之辟,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与高彭、李、梅应春等,号南中八士 。已而复拜福宁州之命,会宋亡,退栖永康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