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的重生有科学依据吗( 二 )


现实中人类曾救助过许多野生鸟类,其中不乏为它们“做嘴巴手术”例子,比如广州立德动物医院就曾利用现代3D打印技术,给一只丹顶鹤装上了钛合金“义喙”,原因是这只丹顶鹤在2016年7月份的时候打过一次架,把自己的喙给打断了,如果根据“鹰重生”故事里面的显现,这只丹顶鹤的喙完全能够长出来,人类有何须大费周章为其装上义喙?显然从这方面来看,故事里面的一些现象是站不住脚的 。
工作人员给丹顶鹤装义喙
丹顶鹤的义喙
现实中鸟类拔掉羽毛,多为患有疾病在自然界里面,鸟类拔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羽毛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它们在筑巢的时候会拔掉身上的一些绒毛当“建筑材料”,有些野鸟也会通过拔掉身上的部分羽毛来维持适当体温,但如果是将自己身上全部的羽毛都拔掉,这就是一种病态的现象 。
在学术界上将其称为“拔羽症”,这是一种鸟类的心理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多为自行拔掉身上的羽毛,拔羽症已经发现于全球多个品种的鸟类身上,尤其是家养的宠物鸟,更容易出现 。
患有拔羽症的鹦鹉(中间)
诱发鸟类出现拔羽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鹦鹉都是极其聪明社会性动物,它们天生需要社交,但如果将其作为宠物鸟饲养,而饲养的环境比较狭窄单调,无法满足鹦鹉日常对社交的需求,渐渐地便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 。
这种现象在宠物的身上很容易出现,尤其是新手养宠,不懂得它们的性格特征,没有科学地养宠,简单的来说,鸟类出现拔羽症,多半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一些拔光自己羽毛的鹦鹉
环境问题多数鸟类性格活泼,喜欢跳上跳下,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的鸟类,往往会屈居在一个狭小的鸟笼里面,不仅完全不能飞翔,而且还会给它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些心理性的疾病,比如前面说的拔羽症,以及应激障碍等等 。
现实中由于环境问题导致动物出现心理疾病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在动物园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老虎在自己小园子里面不停地绕圈,看上去十分可爱,但这份“可爱”的背后却是无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刻板行为” 。
导致动物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饲养环境的问题,为了减少动物出现刻板行为的现象,目前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环境进行丰容,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改造动物生存园区,达到一定的复杂性,提升动物的生活品质,进而减少动物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 。
生理阶段鸟类会主动拔掉自己的羽毛,有时候也有可能是内在因素导致的,比如有些鹦鹉在发情期的时候,在内在分泌激素的影响下,会表现得暴躁不安,与平时的状态截然相反 。
如果是野生状态下,它们能够通过同性争斗,异性相互吸引、交配等一系列的社交行为化解掉,而处于家养状态下的鸟类,由于无法满足它们对社交的需求,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表现在外在上,多为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 。
情绪变化多数家养宠物鸟本质上都是群居动物,但作为家养宠物时,多数家庭不具备养一大群的条件,更多的是单个单个饲养,所以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感到无聊,既然无聊那么就要找点事做,于是自己拔自己身上的羽毛就显得情有可原了 。
事实上鸟类的情绪变化多种多样,尤其是鹦鹉类这种智商较高的鸟类,会有多种情绪,如果无法得到正确的宣泄,那么就容易压抑出心理疾病 。
疾病因素当然鸟类拔掉自己的羽毛,有时候也可能是单纯生理上的疾病,比如不注意卫生,滋生了许多寄生虫,就容易出现掉毛的现象 。另外,即便是没掉,但当鸟类感到瘙痒进行抓挠的时候,也会将自己的羽毛抓掉 。
区分病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的鸟类拔毛,其实很简单,看没有羽毛处的皮肤即可,如果能见明显的红肿、腐烂等现象,那么毫无疑问就是病理性的,此时就需带它们去看宠物医生了 。
鹦鹉拔掉了自己翅膀的羽毛
综上所述,鸟类“大规模”拔掉羽毛,多半为“有病”,显然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鸟类,是不会干出这种事情的 。鸟类拔羽症多发于家养宠物鸟身上,比如在一项研究里面显示,全世界大约有10%的圈养鹦鹉,会出现拔羽症,这是它们宣泄情绪的一种行为 。
而野生状态下的鸟类,出现拔羽症的概率不大,多数拔掉羽毛也只是生存所需,比如前面所提到的筑巢 。鹰的重生故事里面,将全身的羽毛都拔得一根不剩,完全就是违反科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