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全诗朗诵指导,《沁园春雪》全诗是什么( 七 )


(4)“怅寥廓”的“怅”字 , 表示出词人对时代乱世的深沉思索 , 对中国未来蓝图呕心沥血的探究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 , 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表达了作者力挽狂澜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信念 。北大的一首校歌 , 也同样地表达了民国时期青年才俊的豪迈之情 , 我们可以联系起来一起欣赏:“狂歌曾竞夜 ,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
(5)对上阕的思考:A、词人同样写秋景 , 和以往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有何联系和区别?“悲哉秋之为气也 , ”“秋风萧瑟天气凉”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秋风秋雨愁煞人” 。偶尔也出现了一反悲秋态度的作品 , 如《题淮南寺》程颢“南去北来休便休 , 白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 , 一任晚山相对愁” , 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达观泰然的态度 , 而在《沁园春长沙》中 , 词人体现的是豪迈昂扬的气韵 , 这种内在的生命力由毛泽东笔下传达 , 关注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对民族对国家的展望和奋起 。于是 , 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颠覆既定的秋之“悲凉”的审美范型 , 为“寒秋”意象的主观情感方面注入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
B、何谓“意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 《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不过 , 《周易》之象是卦象 , 表现为阳爻、和阴阴爻两种组合符号 , 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挂 , 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 , 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 , “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 , 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 , 不是抽象的符号 , 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 , 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 , 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 。”所谓明喻或隐喻 , 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 , 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 , 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 , 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 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
20世纪初 , 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 ,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像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 , 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 。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客观事物 , 表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事物形象:以客观约束主观 , 竭力避免改变客观事物的形状和性质 , 赋予客观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 , 也不是一种普通的比喻 , 另一方面 , 意象派诗人强调描绘客观事物必须表达主观的感受和体验 , 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 诗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 , 成为一个自身完整的复合体 。
如美国诗人桑堡的诗歌《雾》:“雾走来/小小的猫脚/它坐着/纵览海港与城市/沉默地弯着腰/然后向前移动”全诗建立在一个准确的意象上:雾是“小小的猫脚” 。诗人对雾没有一处主观抒情的描写 , 也不加一句评语 , 但他对雾那种轻柔与神秘的独特感受 , 融进了“小小的猫脚” , 具体而形象 , 使诗歌含蓄、集中、凝练富于感性 , 为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
然而 , 由于意象派诗人过分强调意象为生活中瞬间的情景和感触 , 强调真觉的作用 , 忽略了思维及其他因素 , 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 在诗中限制发议论限制抒发主观感情 , 意象派又有其局限性 , 束缚了诗人的创造力 , 只能写一些精美但意境狭隘 , 内容单调贫乏的短诗 , 缺少宏伟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 较难反映广阔、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人生 。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 , 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 , 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 , 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 , 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 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 , 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 , 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其中的意象 , 都是自然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