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二 )


我们说王昌龄该是“边塞诗派”真正的领袖和翘楚,就像孟浩然才是实际上“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和翘楚一样 。事实上,王昌龄和孟浩然的命运真的很像 。两个人不仅是两大诗派中诗歌成就最高者,而且也可以算是盛唐两大诗派中年龄最长者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王昌龄则生于公元690年,两个人只相差一岁 。他们比同生于公元701年左右的王维和李白几乎要大了一轮 。王昌龄比高适要大12岁,比岑参要大25岁,说起来他绝对是高适、岑参的前辈诗人 。
而且王昌龄和孟浩然的人生开始追求之路也非常相似 。在讲究氏族、名门望族、贵族的唐代,孟浩然与王昌龄都出身贫寒,他们都是平民出身,没有什么望族背景 。但他们早年求学、治学的时候,对人生都特别有清晰的规划 。在充分的求学、治学之后,20岁的孟浩然选择隐居鹿门山,而不是急于求仕 。王昌龄也是这样,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隐居长安灞上,和孟浩然一样修身养性,每日薄暮垂钓,平明去耕,而亲身从事农作生活 。他一直到29岁,始漫游天下,先是自关中漫游中原,然后到燕赵大地,出幽燕塞上,又南下定州,最后再返长安 。三十四五岁的时候,回长安应举却不幸落第 。之后他选择了向西而行,出关中、入陇右,入甘肃、至兰州,再至临洮、古梯道,再至凉州、至甘州、至宿州,出玉门,最远甚至到了碎叶,而他的边塞诗作,也主要得益于这段远行与积累 。就是在这段远行和积累之后,王昌龄诗名大盛 。返回长安之后,他隐居蓝田石门谷 。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前后,他结交了王维,李白呀、崔国辅、常建、王之涣、高适等人 。
当然他和孟浩然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最终考中了进士 。唐代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是非常难考的 。而王昌龄37岁考中进士,也算是春风得意了 。考中进士之后,他补秘书省校书郎,就是应该在校书郎任上,他结识了比他长一岁的孟浩然 。这一段时间应该是王昌龄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初入仕途,家国天下的理想充满了希望,又结识了很多人生知己 。所以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也就是他和王之涣、高适三个人在旗亭喝酒唱诗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段时候 。可是接下来,他的命运、他的官运又开始和孟浩然高度一致起来 。为了更上一层楼,王昌龄于44岁的时候,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入选博学宏词科 。看上去既考中进士,又入选了博学宏词科,应该前途一片光明 。却不料吏部任职,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汜水县尉,这是最低级的九品官 。王昌龄并不嫌官职低,他的《出塞》诗中,本就有建功立业、层台垒土的豪情 。可是正因为有理想、有操守,他才迎来了仕途的厄运 。在他47岁的时候,一代名相张九龄罢了相,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罢相作诗文以喻之,结果触怒了李林甫一党,被远贬岭南,连小小的汜水县尉也做不成 。
王昌龄在远贬岭南的路上,曾专门赴襄阳拜访孟浩然 。后来在他49岁的时候,好不容易逢玄宗大赦返回长安,归途曾遇李白,过襄阳时又去探访孟浩然 。孟浩然为王昌龄的命运感慨,也为他遇赦而返而感到兴奋,遂与王昌龄开怀畅饮!但孟浩然当时身染痈疽,也就是背上有大毒疮 。在今天治疗起来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但是在古时候,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病 。身有痈疽之时,应该忌食物,也就是不能吃江鲜、海鲜、不能吃发物 。而孟浩然个人特别喜欢吃一种江鲜叫查头鳊 。查头鳊是鳊鱼的一种,产于汉江,口味极其鲜美 。比如别说还有团头鳊,又叫团头鲂 。团头鳊就是著名的武昌鱼,所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孟浩然最爱吃查头鳊,所以他以查头鳊盛情款待王昌龄,但是王昌龄并不知道孟浩然身负痈疽 。孟浩然为了招待朋友、招待知己,虽是田园诗人,也一样豪侠任气、不管不顾 。结果就是因为这顿饭,孟浩然“食鲜疾动”,事后疽发而逝 。王昌龄痛失人生知己,事后为之伤感不已 。
遇赦北返之后,王昌龄被重新改任,才任江宁县丞 。可是经历了贬谪岭南与痛失人生知己之后,王昌龄此时又值知天命之年,而江宁县丞也不过只是一个八品小吏 。韩愈后来有一篇著名的《蓝田县丞厅壁记》,就是写县丞在他们官场上的尴尬处境 。出于对官场黑暗的认识,对仕途无望的感知,王昌龄对远赴江宁任县丞一职,其实大概是不甚欢喜的 。所以他从长安到南京,这一路走得非常慢,甚至在洛阳耽搁了大半年之久 。在那里他也结识了很多诗友,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而辛渐也是他的好朋友,此次离开吴楚之地,正是要返回洛阳 。所以他才会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