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即“执两用中” , 讲求中庸之道 。
【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儒家们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和行为的标准 。简单说 , 中庸强调的重点不在“中”而在“庸” , 追求的目的在“用”于民 , 其手段是“执两端” 。“执”就是抓住 , 抓住两端 , 用中间的这一块 。
依现代可延伸为不哗众取宠 , 兼顾大多数人利益、采纳各种长处 。
执其两端 , 庸其中于民 什么意思即“执两用中” , 讲求中庸之道 。儒家们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和行为的标准 。简单说,中庸强调的重点不在“中”而在“庸”(即“用”),追求的目的在“用”于民,其手段是“执两端” 。“执”就是抓住 , 抓住两端 , 用中间的这一块 。依现代可延伸为不哗众取宠 , 兼顾大多数人利益、采纳各种长处 。
“执两用中”和“执其两端 , 庸其中于民”意思一样吗?在哲学上都分别体现了什么原理?“执两用中”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 , 采取适宜的办法 。出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 , 其斯以为舜乎?” 。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 , 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 。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 , 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 。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 , 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 , 就是失中 。由于用适中的方法办事能符合实际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 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确之意;又因为用“执中”的方法处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 , 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 。当把“执中”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 , 就叫做“中道” 。
“执其两端 庸其中于民”什么意思? 它与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 , 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怎么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舜)都掌握了 , 然后采用适中的用于百姓 。过与不及是矛盾的 , 舜巧妙的将其适中化 , 是将有差别的矛盾统一起来 , 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 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重视的和合
隐恶扬善 , 执其两端隐恶而扬善 , 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 。
“隐恶而扬善”可作两种理解:“善”与“恶”的第一层含义 , 指人言之对错 , 即听到不正确的说法 , 就隐去、不采纳 , 当作没听过;听到别人正确的话 , 就褒扬、采纳 。
“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 。”原意是说 , 把其两头 , 折转来取中 。朱熹说:“两端 , 谓众论不同之极致 。盖凡物皆有两端 , 如小大厚薄之类 。”朱熹认为 , 这里的两端犹如物的厚薄轻重 。“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 , 不是说只在二者之间取中 , 而是当厚则厚 , 厚即是中;当薄则薄 , 薄即是中 。轻重之理亦同 , 或轻处是中 , 或重处是中 。执两端而取中的“中” , 不是“折中” , 而是“中和有度” , 无过无不及 , 恰到好处 。这句话是说 , 对听来的意见要善于分析 , 排除左右两个极端 , 选择其中最合实际者 , 取而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