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四大五常分别指什么

身体四大分别是:天、地、亲、师为四大,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理论道德规范 。
儒家是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
千字文中“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的四大五常分别是什么上面小松先生罗列了几个答案,不错 。但是似乎有二个缺陷:1,即便是罗列,也有遗漏 。2,没有针对千字文中的含义作出明确的回答 。
四大:1,道家以道、天、地、王为四大 。《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2,佛家(或佛学)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这四者能够产生一切,包括事物和思想 。当然也产生人自身 。
五常:1,封建礼教中的人与人的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又叫五伦 。据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 。”2,五种伦理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叫五教 。3,五种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4,五行也可称为五常,即金、木、水、火、土 。
千字文的意思:《千字文》中说:“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体生命,都关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与的,自己是父母养育大的,自己将来也要担负养育下一代的使命,怎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使身体受到伤害呢?这段话的来由是儒家的传统观念 。儒家认为i,“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
从上述可知,千字文中的这段话宣扬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从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说明应当爱惜身体的道理,因此,这里的“四大五常”该是指道家的四大(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和封建社会中五种伦理道德,即五伦五教(五伦五教密切相关,意思相通) 。
四大五常分别指什么四大五常出自《千字文》“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儒家以天、地、亲、师为四大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理论道德规范 。
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意思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体生命,都关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是父母养育大的,自己将来也要担负养育下一代的使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身体受到伤害 。每个人都应该恭敬的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生而为人所被赋予的美德 。
四大五常、是什么意思?“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
【身体四大五常分别指什么】五常这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其主要意思为: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页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 。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