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翻译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的意思是:我方兵力是敌人的五倍就要主动攻击敌人;我方兵力是敌人的一倍就把敌人的兵力调动分散 , 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出自春秋末年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 , 其主要论述了“知彼知己 , 百战不殆”的道理 。
关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 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 被誉为“兵学圣典” 。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 , 一共十三篇 。
《孙子兵法》十三篇文章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 , 按专题论说 , 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 , 语言简练 , 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
《军争篇》中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 , 其徐如林 , 侵掠如火 , 不动如山 , 难知如阴 , 动如雷震” , 既贴切又形象 , 且音韵铿锵 , 气势不凡 , 故刘勰称“孙武兵经 , 辞如珠玉” 。
求古文翻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翻译为:我十倍于敌 , 就实施围歼 , 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 , 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 。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 原文选段:
故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 ,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 敌则能战之 , 少则能逃之 , 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 , 大敌之擒也 。
译文:
所以 , 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 , 就实施围歼 , 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 , 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 , 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 , 就避免作战 。所以 , 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 , 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 , 由齐至吴 , 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 , 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 , 受到重用为将 。本篇即为其中一篇 , 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 , 即不专用武力 , 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
作品赏析::
“谋略取胜”这是《谋攻》中的主旨 。《孙子》有关战略战术的论述 , 凝聚了计谋和策略 。孙子认为妙算是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的前提 。决策前 , 要调查研究 , 周密思考 , 深谋远虑;在作出决定、决策时 , 要打有把握之仗 , 只有胜算在胸 , 才能出师必胜 。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 , 字长卿 ,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 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 , 又称“兵家至圣” , 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谋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武
五则攻之 , 倍则分之 和 焉用亡邻以倍郑 的翻译【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翻译】五则攻之:你的兵力是敌人的五倍就要主动攻击敌人 。
倍则分之:你的兵力是敌人的一倍就把敌人的兵力调动分散 , 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
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 , 君之薄也 。
怎么能用消灭郑国来增加邻居的领土呢?(土地就那么多 , )邻居的土地增加了之后 , 你的领土就减少了 。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出处和翻译?是孙子兵法的
五则攻之——指的是攻城.野战进攻不需要五倍于敌的兵力.
倍则分之——指的是分割敌军,各个击破,适用于野战.
不过因各人见解不同也有不同的说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十倍于敌 , 就实施围歼 , 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 , 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 , 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 , 就避免作战 。所以 , 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 , 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