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起源和来历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因楚国面临亡国,所以他于五月五日,投入了汨罗江,人们非常悲痛,于是去吊唁屈原,为了他的身体不被鱼虾损伤,就用竹筒装米,之后也纷纷效仿,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是什么1、粽子的起源和来历: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因楚国面临亡国,所以他于五月五日,投入了汩罗江,人们非常悲痛,于是去吊唁屈原,为了他的身体不被鱼虾损伤,就用竹筒装米,之后也纷纷效仿,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 。
2、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
粽子的由来和传说 粽子的由来和民间传说1、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
2、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1)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
(2)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粽子的来历 简介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