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古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黎民百姓对于粮食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不发达的古代,能够吃上一顿饱饭甚至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至于肥胖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富贵病!那是他们无比渴望却无法得到的东西 。
因此,食物安全对于一个王朝根基的稳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朝统治者都竭力满足最广大百姓的基本食物需求 。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即使躲过了人祸,天灾也在所难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国家粮食安全就很容易遭受威胁,尤其是发生蝗灾的时候,饿殍遍野往往是常态 。
接着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古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可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文章插图
不可否认,在早期人们的确不吃蝗虫,甚至还将他们当作神灵加以祭祀,对此《诗经》这样记载: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
可那是建立在蝗虫对百姓的粮食安全没有造成什么威胁基础之上的,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发生蝗灾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几乎每一次都会威胁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对于蝗虫秋毫不犯吗?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是起锅烧油炸蝗虫吧?而且吃蝗虫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这样例子可以参考,对此《新唐书》这样记载: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
既然连皇帝都带头吃起了蝗虫,那百姓就更加没理由不追随,毕竟命是自己的,不吃只能等死 。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们在史书上很少能看到百姓靠吃蝗虫度过蝗灾的记录呢?
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文章插图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首先,古人的忧患意识不够强烈 。我们常说未雨绸缪,可现实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远远没有想象的多 。通常来说,蝗灾都是突发灾害,所以大部分百姓在灾害开始初期能够依靠前几年的余粮撑上一阵子,同时他们内心开始祈祷灾害早日结束 。可一旦蝗虫持续时间过长,他们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走投无路之际时才会想着抓点蝗虫垫垫肚子,可这时候蝗虫早就飞走了哪里还有踪影?因此他们才被迫啃树皮充饥,追其原因还是他们的目光不够长远 。
  • 其次,蝗虫群行动迅速,百姓可捕捉的时间太短 。一旦爆发蝗灾,那灾源地将铺天盖地都是蝗虫,可怕的数量将给它们带来极致的破坏力,这时候它们毁坏一整块农田或许只需要片刻,一旦入侵完成它们将迅速转入下一个目的地 。也就是说,能够留给老百姓捕捉蝗虫的时间仅仅只有片刻,如此短暂的时间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们靠捕捉蝗灾自给自足呢?

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文章插图
  • 再者,落后的捕捉工具同样约束着捕捉效率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没有现代这样高效实用的捕捉工具,也无法做到批量生产,他们捕捉蝗虫仅仅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工具——锅碗瓢盆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问就这样的工具又能够捕捉多少蝗虫呢?
  • 最后,蝗虫个小肉少,难以达到充饥的目的 。前面我们说到古人难以凭借落后的工具捕捉到足够数量的蝗虫,更要命的是蝗虫个头很小,几乎没有什么肉,也就只能塞牙缝,拿来作主食相当不切实际 。倘若蝗虫个头又大味道又肥美,那我想古人还能在蝗灾下多撑些许时日 。

古代人早就知道蝗虫可以吃,他们为什么宁愿吃树皮,也不吃蝗虫呢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古人不是不吃宁死蝗虫,而是基本吃不到多少,想要以此充饥简直痴人说梦!不得不说,古人的生活真是艰苦,居然连粮食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相较之下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实在太舒坦了,吃饱喝足已经成了常态,可还是有些人不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肆意浪费粮食,我想说“你们所抛弃的可是我们先辈无比渴望得到的美食”,希望所有人能谨记浪费可耻的宗旨,从现在开始杜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