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四大家,北宋文坛四大家指的是谁

本文目录
  • 1.北宋文坛四大家指的是谁
  • 2.北宋文坛四大家是谁
  • 3.北宋文坛四大家是哪四位
  • 4.北宋四大家是谁,他们有什么特色
北宋文坛四大家指的是谁北宋文坛四大家之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 。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针砭时弊、要求改革 。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 。1070年升任宰相 。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知识分子的敌视 。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 。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 。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 。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20世纪俄国 0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 。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 。普遍认为苏洵的《辨0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 。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
2北宋文坛四大家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