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易经的智慧,曾仕强易经的智慧1-160集翻译版

上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已然佚亡,只有《周易》流传下来,现一般将《周易》称为《易经》,以下不再区分 。
易是一套庞大的系统,孔子及古今中外无数高人对易经称赞有加,不过这些高人包括孔子想必大部分都没有深入了解过阴阳五行,所以可以推想他们所理解和赞叹的也只是易的智慧的一个方面,甚至未必是易中最值得学习的部分 。
从《周易》基本结构(卦、爻)来说,六十四卦为世间可能的典型场景作了画像,给出吉凶及应对的指引,并有刚健、中正等道德伦理的加持,也许这是孔子最为赞叹的部分 。
但六十四卦是静态的 。单从几个字便可知六十四卦无法描述易经的所有内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世间可能出现的所有场景,都在易经的研究之内,但却不能说已有的表述已说尽了所有 。学周易要学卦义,不能止于机械和考据的卦、爻 。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要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和体会 。比如上坎下巽的《井》卦,坎是水,巽是风,有顺之义,二十年前读易经,只能看懂“往来井井”的书面译意,今年听闻各地疫情、郑州暴雨,及阿富汗由乱入治等等事件,才能由衷地体会,能在水边(代表居住地)秩序井然地穿梭往来,此种充实忙碌是何等平安和乐的景象,又是世界多少人民苦思而不得的幸福 。
又如,“风雷相激,水火相薄”,可能看起来更像术数层面关注的内容,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其实易经中也是有的,而且合乎天理是易之为道的非常基础的原则 。不过易经偏于思想和哲学层面,真正的深入和方法论个人认为更应进入阴阳五行的数理去寻找(比如上面这句如结合五行与运气来预测天气晴雨很有意思),或可直接与科学相印证 。没有一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面也学不好易经,因不可能深广 。
最后,有几条原则,是推荐学易者了解的,虽然可能有点难度:
学习一门学科,虽然纲举而目张完全正确,但不要试图窥见易经的全貌,现在没有人敢说自己懂了易经的所有,只能不断累积,保证已学到的部分都是正确的,一个时期只能试图理解一部分、一个方面;
对易经的学习和领悟应与原有的所有知识相融、互为支撑,决不能读周易时用神神叨叨的玄学思维处事,到了考学或工作的场景又以为自己可以足够科学、客观、辨证,认知上有所冲突的应暂时搁置直至有所决断,这样才能使易经成为人生中真正有益的知识,直到科学与周易的修为都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从易经中得到灵感;
重德操,轻卜断,指点吉凶其实只是周易内涵的很小部分,周易卦辞、爻辞的预事吉凶取的是吉贞悔吝的思维,与后世易卦各种演变及梅易等断法大不相同,学习刚健(、稳厚、顺从…)中正之德,懂得掌握进退,比单从文辞看吉凶结果,要有用得多;
有余裕的话,推荐了解一些阴阳五行的知识,哪怕只是旁及一些中医基础,也是非常有益的 。
因为手头有古人这样几个论《易》的语录,不妨摘录如下供参考 。
【周易和易经的智慧,曾仕强易经的智慧1-160集翻译版】1、西汉?刘歆(前50—公元23)《三统历》云:“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
2、北宋?阮逸(约1002—?)《中说?序言》云:“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 。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大中之大略也 。《中说》者,如是而已矣 。”
3、明?张邦奇(1484—1544)云:“《易》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焉止矣 。”
4、明?陈士元(1516—1697)《易象钩解》云:“中也者,圣学相传之要也 。执中之说,开于尧舜,备于皋漠箕范,而莫详于《易》 。内卦之中,六十有四 。外卦之中,亦六十有四 。得其中则吉,失其中则凶 。此学易者所当玩(味)也 。”
5、清?姚配中(1792—1844)《定名第三》云:“元藏于中,故易爻贵中 。”
希望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