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本文目录
  •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 3.30而立40不惑50是什么60是什么
  • 4.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 , 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 而不越出规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文章插图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 , 内容包括24章 ,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 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文章插图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 ,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 , 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 ,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 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文章插图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 , 有合理因素:第一 , 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不能一下子完成 , 不能搞突击 ,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 ,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 ,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 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 这个“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孔子的话 , 大概是叙述自己一生求学历程的关键节点 。但是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 , 其实这也说明孔子说的“学”并非是大部分人认为的知识 , 既然在《为政》篇里 , 这里应该是指学习为政之道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用现在的话说 , 就是学习怎么做官 。又花了十五年时间 , “三十而立” 。在不断地学习和碰撞中 , 到了三十岁左右 , 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未来想法 。注意这个时期形成的想法已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 不再是少年时期的空想 。
然后来到四十岁左右的这个节点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

文章插图

“四十不惑” , 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岁 , 很多事情经历过 , 看开了 , 也不再纠结迷惑 。那又何来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实这里的“四十不惑” , 正是在而立之后的十年中的因为自己的立论、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产生了人生的迷茫 , 在自身日积月累的努力量变之下 , 终于发生了质变 。
否定了而立时期的自己 , 并且发现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 。正所谓“人生如逆旅 , 我亦是行人 。”每个时间段、即使是三十而立 , 看上去正确的远景描绘在自身知识不断积累和突破中都会成为错误的过去 。而孔子到了四十岁 , 大约了解到这种知识增量对过往学识的否定成为一种常态 , 而在为政中就是现实情况不断地打击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种学问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