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服饰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出服饰民俗的内涵的

(一) 冠巾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不可随意损毁 , 故不论男女 , 均为长发 。为使行 动方便 , 将头发拢束并固定在头上 , 成为汉人一种常见的发式 。
冠和巾就是将头发 固定的饰物 。古时衣冠不分家 , 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 , 如《释名》载:“士冠 , 庶人 巾 。”士人戴冠 , 庶人戴巾 , 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 。

陶渊明服饰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出服饰民俗的内涵的

文章插图
冠 , 加在发髻上的罩子 , 用以束发 , 即为《释名》所说“冠 , 贯也 , 所以贯韬发 也 。”其主要功能在于体现礼仪 。陶渊明在《时运》中有“童冠齐业 , 闲咏以归 。”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有“弱冠逢世阻 , 始室丧其偏 。”这两首诗中的 “冠”和“弱冠”都是代指二十岁 。为子加冠作为一种礼仪源于周朝 , 是古代的成 年礼 , 《礼记·曲礼上》中载:“二十曰弱 , 冠 。”
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 , 体 犹未壮 , 故曰弱也 。” 在古代 , 二十岁的男子由父亲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 但身体 尚未发育强壮 , 故称弱 , 后用“弱冠”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
后来 , “冠”逐渐演 变成男子成年的代称 。除指代成年外 , 陶渊明还以“冠”指代官位 , 如《辛丑岁七 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有“投冠旋旧墟 , 不为好爵萦 。”表达不为高官厚禄动 情 , 执意辞去官职返乡的决心 。
陶渊明服饰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出服饰民俗的内涵的

文章插图
先秦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冠已有区别 , 到 了汉代 , 冠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 不同的职位等级主要通过冠帽来体现 , 魏晋时期 也是如此 。
陶渊明以“冠”指代男子成年和官位是魏晋时期的通用表述 , 也是民俗 集体性的体现 。庶民百姓无“冠”可冠 , 于是以巾包头 , 便于劳作 。巾 , 作为古代用来裹头或 覆物、拭手的饰物 , 始用以拭物 , 后才著之于头 。
陶渊明服饰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出服饰民俗的内涵的

文章插图
陶渊明追求飘逸洒脱 , 与仪容严 肃的冠相比 , 更爱戴巾 , 在《饮酒》(其二十)中就有“若复不快饮 , 空负头上巾 。” 失望之余 , 唯有取下头上的巾滤酒以开怀畅饮 。
陶渊明作为士人 , 戴巾反映出魏晋 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在私居时的随意 , 他们受魏晋玄学影响 , 追求飘逸洒脱的形象 , 士风放纵 , 不拘礼法 , 重视内心感受 , 因此一般不戴冠 , 而多以巾、帢代之 , 至此 ,  秦汉时期以头饰体现等级制度的规则被打破 , 体现出民俗的变异性特征 。
(二) 衣衫
陶渊明喜着宽襟大杉 , 在《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有“蕤宾五月中 , 清朝起南 飔 。不驶亦不迟 , 飘飘吹我衣 。”五月清晨的南风不急不缓的吹拂 , 使我宽大的衣 衫飘飘然飞扬 。
陶渊明服饰特点 陶渊明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出服饰民俗的内涵的

文章插图
宽大的衣衫不便出行见客 , 于是常配束带 , 如《丙辰岁八月中于下 潠田舍获》有“饥者欢初饱 , 束带候鸣鸡 。”饥饿的人为能吃饱饭而高兴 , 穿好衣 服束好衣带静静等候天亮 。
《杂诗》(其四)有“缓带尽欢娱 , 起晚眠常早 。”解开 衣带 , 纵情欢娱 , 远离束缚 , 回归本真 。陶渊明追求个性解脱 , 反对传统礼教 , 渴望摆脱虚伪和束缚 , 回归真实和自由 , 飘飘欲仙的宽衫博带正契合其飘逸洒脱的气 质 。
陶渊明所想也是众多魏晋士大夫所想 , 随着魏晋清谈的盛行 , 佛道两教迅速发 展 , 他们醉心山水、饮酒作乐 , 同时喜服五石散、喜饮热酒的饮食习惯也决定了所 穿服饰必须宽博 , 以免热伤皮肤 , 这就有了“晋人轻裘缓带 , 宽衣”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