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正式打响之前 , 孙权就已经向刘备求和了 。只不过呢 , 因为刘备最终没有同意孙权的求和 , 孙权只能是被迫应战 。
这个事儿呢 , 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
文章插图
一个儿呢 , 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的事 , 《吴主传》里面没有任何的记载;《先主传》里面记载一语带过——“秋七月 , 遂帅诸军伐吴 。孙权遣书请和 , 先主盛怒不许 。”
这其实也很好解释 , 《三国志》本身就是纪传体 , 谁的传记当然还是多给他记点儿长脸的事儿 。比如说 , 刘备战败之后的状态 , 《先主传》刘备看起来并没有多么惨;而《吴主传》里面 , 却是“刘备奔走 , 仅以身免 。”
“孙权遣书请和 , 先主盛怒不许” , 还真不是个什么长脸的事儿 , 要是“孙权遣书请和” , 刘备同意了然后罢兵 , 这和“先主盛怒不许”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 当然就值得记上那么一笔啦 。
文章插图
二个儿呢 , 孙权请和比较详细的过程 , 是记载在《诸葛瑾》传里面 。孙权是派遣诸葛瑾去操作求和这件事儿的 , 说明孙权选人还是很会用人的 。
为什么孙权要选诸葛瑾去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 一是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 , 他这个身份办这事儿最合适;二是孙权请和的那封书信啊 , 有点儿问题 。
裴松之对陈寿收录那封书信有看法 , 他认为“载之於篇 , 实为辞章之费 。”把这封信收录进《三国志》里面 , 纯粹就是在浪费篇幅 。你又不是靠码字来赚钱 , 这都是干嘛啊?
大家先看看这封书信 , 然后再想想这封书信有啥问题?
文章插图
刘备东伐吴 , 吴王求和 , 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 , 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 , 危害关羽 , 怨深祸大 , 不宜答和 , 此用心於小 , 未留意於大者也 。试为陛下论其轻重 , 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损忿 , 蹔省瑾言者 , 计可立决 , 不复咨之於群后也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 , 谁当先后?若审此数 , 易於反掌 。”孙权让诸葛瑾送去这封请和书 , 是在刘备已经陈兵白帝城的时候 。要知道 , 自打关羽死后孙权就连一个屁也没朝刘备放过 。假若刘备没有出兵 , 孙权还会不会做出求和之举呢?
可能孙权看到刘备又是给汉献帝发丧 , 又是忙着称帝 , 错误地估计刘备不会优先选择去攻打他吧 。既然刘备都没顾及到他 , 那自己何必再去寻求刘备的谅解呢 。万一再碰一鼻子灰 , 那就是自讨没趣 , 继续保持沉默 。
文章插图
孙权之所以“遣书请和” , 还不是刘备没有选择攻打曹魏 , 而是选择了攻打他 。看这样子 , 孙权实际上也不是很想和刘备开战 , 至少也是能不打就不打 。不用打就能让刘备退兵 , 从策略上来说不是比打更好吗?
既然是请和 , 那么这封书信就有了两个问题:一是这封书信的口气很硬;二是孙权没有做出任何的让步 , 以换取刘备的谅解 。
求和并不一定非要做出一个低姿态 , 很多时候低姿态并不能达成和谈的目的 , 有时态度强硬一点儿反而能坐在一起 。毕竟要想与对方和谈 ,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和谈的资本才行 。
文章插图
孙权的请和书之所以敢这么写 , 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对于攻打东吴这件事儿 , 整个蜀汉集团几乎一边倒儿的反对;第二孙权在书信里刻意使用了“吴王”头衔(曹丕给封的) , 孙权这是告诉刘备他这会儿有曹魏给撑腰了 。
估计刘备没看到这封书信 , 气儿还能顺点儿;等看到孙权的这等书信之后 , 那气儿更加的不打一处来 。就算刘备原来的意图 , 做个出兵攻打东吴的架势给孙权施压 , 从而让孙权做出一些让步就撤兵 , 这会儿也是非打不可了 。
- 东吴亡于孙权
- 襄樊之战关羽失败的原因
- 杜兰特伤退,勇士赢下天王山之战火箭还有机会赢下系列赛吗
- 徐晃在襄樊之战可以力战关羽,为何在解白马之围时却打不过颜良你怎么看
-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是有取胜的机会的
- 假如关羽在东吴偷袭之后守住了荆州或刘备打东吴赢了,蜀国该怎么发展最好
- 三国时期,如果刘备暗中联合曹魏共同伐吴,夷陵之战还会输吗
- 王者荣耀觉醒之战的最强五位英雄是谁 王者荣耀英雄排行榜
- 严浩翔在台风蜕变之战第一期唱的那首歌 台风蜕变之战严浩翔几乎成名
- 赤壁之战谁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