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超过2800人名叫“建国” 我叫建国我的故事

【泉州超过2800人名叫“建国” 我叫建国我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叫“建国”的人,他们的名字代表着骄傲与自豪,承载着时代印记和家国情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临近国庆节,本报采访人员采访了不同年代、名字叫“建国”的普通人,听听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中折射出的泉州巨大变化 。
下海“弄潮儿”董建国:
“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大潮”
石狮商人董建国出生于1959年11月11日,在他出生的一个多月前,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典 。父母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建国” 。
“我觉得‘建国’这个名字很有纪念意义,是值得我骄傲一生的名字 。”董建国说,这个响亮的名字伴他走过了半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
在石狮创业,成了首批下海的弄潮儿
董建国是地地道道的石狮人 。13岁他就开始跟随父亲闯荡,从拉板车卖木柴到经营米店,董建国从民生所需开始了创业生涯 。上世纪70年代末,董建国成了最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儿” 。
当时的石狮有着“小香港”之称,在街边到处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洋货 。服装产业是这个沿海小镇的特色产业,许多流行款式的服装都是通过石狮销往全国各地 。嗅到“商机”的董建国在石狮经营起两家店铺,专卖港台韩时装 。
十年间,董建国的生意从服装生产向上游原材料拓展 。虽然曾经陷入困境,但坚信“爱拼才会赢”的董建国并没有放弃,不断想办法,最终化险为夷 。
去广州打拼,一路跟着“商机”走
1999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 。那一年,董建国从石狮来到中国的南大门、拥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那里有着国内最大的面辅料市场——广州中大面辅料市场 。
当时,他成了市场里最早经营进口时装面料的商家,并培养了一支专业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团队 。董建国经销的产品获得不少服装设计师的喜爱和推荐,成为许多服饰品牌的得力供应商,成为国内女装时尚面料界较出名的品牌,并跻身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转眼20年过去了 。从进口面料贸易到自己生产研发风衣羽绒面料,董建国带着专业的开发团队,实现“研发—织造—印染—后整理”的一体化生产,把握国际流行信息和趋势,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多素材的优质时尚面料,获得了良好的商誉 。
说起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董建国感慨颇多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一个传统古城,变成现在集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开放性城市,城市面貌越来越好,产业生态也越来越国际化 。无论是家乡的变化,还是我个人的变化,都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让我们有机会去改变命运、创造价值,也要感谢改革开放政策 。我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既成了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成了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采访人员 许雅玲
林建国:无悔青春献给环卫事业
1960年,林建国出生于丰泽区城东街道庄任社区一个农民家庭里 。和一些同龄人一样,他走了一条当兵、招工进公家单位的谋生路 。在又脏又累的环卫一线岗位上,林建国一干就是30多年 。
“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帮家里减轻负担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近日,接受采访人员采访的林建国打开话匣子 。每天起床,十来岁的他需先出门拾草,再去上学 。有时村里无柴草可拾,他就得从庄任村走七八公里,到清源山上拾,然后用稚嫩的肩膀,将七八十斤重的柴草走走停停地挑回家 。
缺吃少穿的生活持续到18岁时,林建国应征入伍 。在部队4年,作为汽车兵的他,曾随部队辗转湖南、湖北、广西多地执行任务 。1981年10月,带着一身精湛的驾驶技术,林建国光荣退伍 。次年,他进入市环卫处当临时工 。“那时环卫工人掏粪水、扫马路、转运垃圾,什么苦活脏活都得干 。记得大概是1984年招工,招进来80多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只有十多位留了下来 。”其中,掏粪水最是脏累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区公厕都是旱厕,每个旱厕隔一段时间就得抽粪水,抽来的粪水统一运到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附近,近郊的群众会拉板车来买去当农家肥 。每天凌晨4时,林建国就开着手扶拖拉机出门,摸黑抽取12座旱厕的粪水 。
1993年,市区启动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那时仍有不少公厕为旱厕,卫生状况差 。林建国和同事们白天正常上班,利用晚上时间冲洗旱厕 。“因为污渍存在时间久了,只能一边冲,一边刷,弄得一身脏臭 。”林建国回忆道 。当时,有朋友劝他说:“天天跟粪尿打交道,不如出来外面干活 。”当时,社会上货车司机月工资260元,是他在环卫处工资的6倍多 。思索再三,林建国没有离开 。但出于改善家里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他在老家承包了30亩田地,利用业余时间,种植甘蔗、水稻,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