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韬光养晦的简单介绍( 三 )


老子贵柔,他有个重要的观点叫“和光同尘” 。《老子》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几乎完全重复:\"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 堵塞嗜欲之门,锉钝自身锋锐,消解内心纷扰,收敛自我光芒,混同尘世 。他认为这就是与浑然齐同的奇妙境界 。这不就是大自然生存竞争中动植物的保护色么?可见“和光同尘”几乎是韬光养晦的同义语 。老子全篇充满着这样的思想:“曲则全,枉则直”,典型的委曲求全;“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他认为踮脚尖站不稳,迈大步走不远,于是反对自我表现、自我夸耀,反对争先恐后 。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于是提倡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
有趣的是佛教也提出了“和光同尘”,《摩诃止观》道:“和光同尘结缘之始 。”《大般涅槃经》提出“与共和光不同其尘”,是说菩萨为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而隐藏本身的智慧德性,与污浊如尘埃的众生一起,出现于人世,虽然与众生和合齐同,却又能保持自身智慧德性,就是“‘入’污泥而不染” 。
孔子明确反对逞匹夫之勇,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
当然,兵家更是如此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认为,“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无形,就是完全隐藏自我 。
明代状元杨慎,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年轻时为官,刚直气盛,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来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所著《韬晦术》对后世影响颇大 。书中说:“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 。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
中国民间有枪打出头鸟之说,成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菜根谭中有“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名言,李嘉诚有“树大招风,低调做人”的家训 。
可以说,韬光养晦的策略,是一种基于忧患意识的策略,体现了中国文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贵柔坚韧、低调谦逊的特点,它兆示着一种沉着的存在,一种老练的智慧 。
当然,真正的韬光养晦的策略还是要以中和为标准,明代礼部尚书徐学谟说,“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或藏奸 。”过分韬晦,就是奸谋了 。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韬光养晦的简单介绍

文章插图
韬晦的本质是内涵式发展“韬光养晦”所表现出的中国智慧,从表层看是一种生存自保的策略,从深层看,更是一种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思想 。“韬光养晦”的核心是指向“养”的 。从字面上讲,“韬光养晦”是韬其光而养于晦,就是潜心修养,默默发展,强大自我 。
前举《乾卦》对龙的韬光养晦的描绘,其表现虽然是“潜”,潜龙勿用,或跃在渊,潜在那里,实际上是在“养”,所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在坤卦里,强调的是“含章可贞”,只有内蕴文采,才是吉利的 。
易经中有《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 。”因为谦逊,所以亨通,所以君子是有好结果的 。而象传在解释谦卦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就是强调以谦卑的态度来自我修养 。
养,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重视自我的修养,重视内在的修为,重视内涵式发展,这才是韬光养晦的关键,也是中国智慧的根本 。
当我们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含有这样的意思了 。本书所列52个文化观念,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仁者爱人、明心见性、家国情怀、内圣外王、礼乐治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孝悌忠信、慎思明辨、民胞物与、独善兼济、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有容乃大、达观圆融、刚柔并济、博观约取、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等等,都是指向一个“养”字 。中国文化是贵柔、贵和、贵静、贵虚,是非进攻性文化,是退养性文化,谦逊型文化,是重内涵发展的文化,是重根的文化,而这“根”,就是所谓道 。而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道,却恰恰是个若有若无、虚虚实实的“韬光养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