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正确看待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系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
2、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如果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动摇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3、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并且是宪法固化了的法律原则,不能动摇也不会动摇 。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 。
5、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
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 。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必须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不是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现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 。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如实地将这部分共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 。其次,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其自身的引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上,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 。从而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
与此同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需要和特点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当然坚持公有制并不意味着公有制的比重越大越好,更不是公有制一统天下,而是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认为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它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引导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并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总的来说,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管理水平和手段还相当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自动化、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以及手工操作的简陋工具等多层次的生产力同时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两大难题.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单靠公有制经济的积累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迫切需要广开门路,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调动外资和我国民间资本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结构正在加速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就谈不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1亿5千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向非农产业,有几千万的国有企业富余职工下岗分流,需要再就业,再加上每年新增1千多万的劳动力也要寻找就业岗位.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仅仅依靠各级政府和公有制经济的安置和吸纳是无法解决的.更何况,就现实而言,公有制企业正在深化改革,下岗职工还在增加,不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从我国实际出发,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在走向 21 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以 “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在对待所有制形式问题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的,是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它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才等经济资源;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流通,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科技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