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借条 360( 三 )


而对于另外一些过去业务快速增长或是主业毛利尚可、无暇顾及互金这点蝇头小利的企业而言 , 业务规模见顶、宏观环境、资本市场估值大幅回撤、降本增效、兑现盈利能力的压力 , 使得他们也回过头来盯上了这块蛋糕 。
所有这些如小米、360们一样的企业 , 都在互金行业第二次迁徙的背景下 , 悄然入局并企图借此撑起自身的体面 , 当然这项业务并不光彩 , 他们只在营销时重金投入 , 而在宣传时却三缄其口 。
然而如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样 , 互金已经步入强监管时代 。对于蚂蚁腾讯这些巨头适用的资本要求或其他限制 , 也同样加诸于这些中小互联网公司 。当受到限制、撬动杠杆的能力下降 , 互金行业的盈利能力自然就会下降 , 这笔钱也就不那么容易捡了 。
另一方面 , 玩家大肆涌入后的互金行业 , 内部竞争强度也已经很高了 。虽然如今从业玩家数量相较于巅峰时期已有所下降 , 但网络小贷和持牌消金的获客竞争愈发刺刀见红 。
同时 , 由于中小地方银行被新规限制跨区经营 , 有些已经开始回归当地下沉市场 , 自行操刀上阵了 。这些银行的资金成本较低 , 因此给到终端用户的利率区间可能降到6%-7%的年化水平 , 互金平台根本无法在这种利率水平跟地方银行竞争 , 小米360们的隐形现金奶牛随时可能断奶 。
走不出的路径依赖所谓金融 , 本质上做的是资金的融通 。
在出借方的账户里 , 这笔资金因没有生产用途而处于闲置状态 , 或者有生产性用途但效率不高 , 于是就通过金融这样一种中介服务把这笔钱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 。但这种配置不是简单的资金腾挪 , 要让这种业务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 需要让腾挪后的获利覆盖资金的使用成本 。
因此金融的核心就只有一点 , 那就是风险和收益的trade-off 。而国内金融体系一直以来的问题 , 就在于没有做好这种trade-off , 或者压根就没有trade-off 。
比如银行是金融系统最基础的部分 , 但国内银行在风险定价这块就做得很不好 。笔者几年前旁听黄益平教授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时 , 就曾听到过一个案例:
2018年人民银行为帮助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 出台了包括定向降准、把小微企业贷款纳入MLF合格抵押品范围这些措施 , 同时还给银行设立了一些相关指标 。当时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 , 黄去地方调研 , 却发现当地银行为完成指标 , 竟然追着某家优质企业以极低利率发放贷款 , 但这家企业实际并没有融资需求 。结果就是企业被硬塞了这笔贷款后 , 又存到了银行里 , 因为拿到的存贷款利率倒挂 , 反而是从银行系统吃到了利息差 。
所以由于做不好风险定价 , 国内银行很多时候只能是干些锦上添花的事 , 但对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关键的是雪中送炭 。所有做过企业的人 , 都清楚现金流的重要性 , 很多时候一笔过桥贷款就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生死 , 比如当年的京东 。
后来在上海外滩 , 马老师为互金站台时要表达的也是这个内涵 。当然形势后续的走向表明 , 马老师自己就没有做好风险评估 , 所以对互金的潜力和命运可能也产生了过分乐观的估计 。
国内的互金从起步阶段开始 , 就给自己找了个远大前程 。说来时间也巧 , 尤努斯零六年获诺奖 , 第二年拍拍贷就作为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横空出世 。
互金给自己预设的“使命”就是要用Fintech实现普惠金融 , 所以讨论互金的文章里常能见到尤努斯的例子 。不过现实世界中 , 尤努斯创业的孟加拉直到2022年也只有不到1/3的人口能上网 , 因此如果按唯结果论来看 , 倒是有点扯不清互联网到底算是技术层面上的恩赐还是诅咒了 。
时至今日 , 我们不妨对互金行业做个阶段性总结:一切悲剧的起源都来自仍然用互联网思维做互金 , 路径依赖困住了互金行业 。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就是利用趋于免费的边际成本 , 把尽可能多的用户吸引到自己的软件生态里 , 然后再依赖流量变现“从猪的身上拔羊毛” 。在这套商业逻辑里 , 流量是核心 , 生意就是收租 。无论哪个头部APP , 它们赚大钱高估值的原因都不在于从单个用户身上榨取了多高的价值 , 而是依赖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汇集了足够多的用户 , 即所谓的“长尾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