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 二 )


参考: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 163.24.155.45/newlib/cpedia/Content?ID=74996&Query=6
2003年7月在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考察后认为,造成这次泥石流灾难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民众的泥石流防灾意识非常薄弱,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太差 。邛山二村等几个村寨竟建筑在大面积的泥石堆积地上;村寨距沟口4.2公里,泥石流在这4.2公里运动过程中有宝贵的20分钟避灾时间 。然而由于缺乏通讯设备而无法联系,使沟口的村民和旅游者来不及撤离;有的人还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避让而致使厄运难逃 。丹巴泥石流灾害又一次提醒我们,应大力开展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山地灾害的科普教育,加强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山地灾害来势凶猛、威力无比,远比洪水来得突然,也更加惨烈 。所以,远离灾害、避开险境是最好的防灾方法 。前往山区沟谷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游客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前往这些景区旅游 。如恰逢恶劣天气,宁可蒙受经济损失、调整旅游路线,也不可贸然前往 。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发生也有迹可循 。坡度较陡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这说明曾经发生过滑坡或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如果在山区旅游时,不幸遇上泥石流,游客不要惊慌,必须遵循规律采取以下应急避险措施: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在山区旅游,除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外,夏季雷电灾害、冬季冰雪灾害等都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在沟谷和坡地上产生的﹑饱含黏土和砾石的液态﹑固态两相流 。它以突然暴发﹑快速运动的巨大冲击力和高强搬运能力冲刷沟床﹐破坏各种建筑物和设施﹐淤埋村庄﹑农田﹐堵塞江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以四川﹑云南﹑ *** ﹑甘肃﹑陕西﹑山西﹑北京等2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较严重 。世界上苏联﹑日本﹑奥地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泥石流危害 。(见彩图 泥石流 ) 类型 泥石流分类的方法很多 。按挟带物质的组成情况可分 3类﹕泥流 。所挟带的物质主要是粗砂以下的泥沙﹐有时也有少量的碎石岩屑 。泥石流 。流体由大量细颗粒物质(粉砂﹑黏土等)和巨大的石块﹑漂砾及水所组成 。水石流 。主要由大石块和水或稀泥浆所组成 。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可分为﹕水力类泥石流 。由于地表径流的强烈侵蚀作用或水体溃决﹐大量固体物质进入沟道而形成的泥石流 。属于泥沙运动力学研究的范畴 。重力类泥石流 。由于土体内容水量超过饱和﹐使土体失去平衡并引起滑动而产生 。按物理力学特性泥石流还可分为紊流型(稀性泥石流或高含沙山洪)及层流型(黏性泥石流或结构性泥石流)两类 。形成条件 形成泥石流要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和一定强度的降水 。人为因素对某些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严重影响 。松散固体物质的成分﹑数量和补给方式﹐决定泥石流的类型﹑性质和规模 。而松散固体物质的构成﹑储存和积聚又取决于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地层岩性和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 。形成泥石流地形具有陡峻和高差大的漏斗形特征﹐坡面上松散固体物质易汇集于沟谷﹐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 。水是激发泥石流暴发的重要条件﹐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搬运介质 。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水体溃决等形式﹐其中暴雨是最主要的因素 。人的因素如破坏自然条件﹑增加松散固体物质等﹐均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复活或加剧其为害作用 。运动特性 泥石流以间歇性的阵流形式出现﹐在一次泥石流过程中形成十几次至几十次阵流 。阵流的前峰高而陡﹐多由大石块组成﹐俗称龙头 。有时龙头从几米至十几米的高峰﹐奔腾咆哮冲出峡谷 。泥石流运动中所遇到的沿程损失使阵流变薄﹐流速变慢﹐最后呈叶片状停积在沟床中 。阵性流动中一阵比一阵向前推进更远的过程称为铺床过程 。在铺床过程完成以后﹐继之而来的泥石流便以较快的速度在泥面上运动 。由于流速快﹐惯性大﹐在流经弯道处﹐凹岸有显著的超高现象﹐容易产生裁弯取直 。遇有反坡时﹐能爬高翻越前进﹐有时甚至可以爬越高达 5~10米的阶地﹑陡坎或导流坝 。泥石流停积以后﹐仍保持运动时的结构不变﹐形成许多平行于主流方向的砾石堆﹐其形态有舌状﹑垄岗状和岛状﹐具有较平坦或中间微微突起的顶面﹐两侧成较陡的斜坡﹐前缘成陡坎 。由于泥石流的这种运动特性和堆积形态﹐使堆积扇的地面坎坷不平﹐与一般山洪或冰川作用形成的山麓堆积扇迥然不同 。防治措施 防护工程 。在泥石流集中的山区﹐沿溪流修筑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为害 。排导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泥石流沟道的泄洪能力(见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 。拦挡工程 。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山洪径流﹐削弱泥石流流量﹑下泄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物的冲刷﹑撞击﹑淤积等为害 。生物措施 。用以保护山坡坡面﹐保持水土﹐制止泥石流继续发展﹐甚至最终根治泥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