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寄公度抒发了词人怎样情感

《虞美人寄公度》是北宋词人舒亶所作原词: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此词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 。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 。
虞美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
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
赏析: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
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
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 。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 。
"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 。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
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 。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
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 。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
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
李煜精于鉴赏,极富藏书 。宫中购置图书、画帖数万卷,法帖如钟繇、王羲之真迹甚多,公私藏皆印有“内殿图书”、“建业文房之宝”、“集贤殿书院”等,或为其签名、题字,或为诗歌杂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