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五常是指什么( 三 )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应该知道羞耻,而羞耻于作恶,就是“义”的开始 。
说白了,义就是只做好事,不干坏事 。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就看它合不合乎礼了 。《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那么这个礼究竟是什么?
礼,《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 。”
“礼”原来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是对神灵的祭祀、致敬和尊重 。引申到日常生活,就成了对人的尊重 。再发展,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 。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 。”说的就是礼的产生 。
孔子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他把礼作为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来看,礼就成了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应该遵守的不同的行为规范 。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骨架,礼是仁的桥梁 。恢复或制定礼,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归仁焉” 。
所以重礼是“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 。“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 。从狭义里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叫做“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叫做“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叫做“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 。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合不合乎礼,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智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说智首先表现为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 。
智,作为“知”的后起字 。从日,从知 。知,从矢从口 。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 。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就叫做“智”,也就是知 。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象,也一定不会偏离仁和义 。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那个“知”就和这个“智”一个意思 。智,作为知识和技能的统称,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来获得的 。“智”作为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