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父亲叫什么

司马谈,西汉夏阳人 。父亲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 。儿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他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汉武帝元封元年,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 。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 。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便留给伟大的司马迁去实现 。
著作:
司马谈流传“下来的文章是《论六家要旨》一文 。他在这篇论文里概括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加以论述 。他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 。也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即所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而并不“纯任德教”(《汉书·元帝纪》)的思想 。从而反映了汉武时代社会和统治思想复杂化的现实情况 。其六家之说,不仅为后来司马迁给先秦诸子作传以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也为西汉末期名儒刘向、刘歆父子给先秦谱子分类奠定基础 。
司马迁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司马谈(约前169-前110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太史公 。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父司马喜,子司马迁 。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司马迁的父亲是谁?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今山西河津),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
二十四史司马迁的父亲是谁司马迁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约前165-前110)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太史公 。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因为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所以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 。父司马喜,子司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