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负心多是读书人

因为曹学佺在审理皇亲与秀才的案件时不畏强权,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并判: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并愤然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佳句!
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 。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去职,家居二十年 。清军攻入闽中,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另有说法称他是在鼓山涌泉寺自缢的 。曹学佺死后,其家被清兵所抄,家人也遭逮捕,藏书被清军抢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即曹学佺逝世一百年之后,清政府追谥他为“忠节” 。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背后有什么道理?真实世界,往往是布衣多竞争而权贵多合谋 。
之所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多是把历史故事当成了真实世界 。慢慢地,这就成了我们的一种聚焦错觉 。
再加上为富不仁的又一经验认识,然后这个错觉也就越来越强了 。
先讲一下这个典故的出处吧 。
明朝末年,广西右参议曹学佺审理了一起恶犬伤人案件 。
桂林的宗室家奴纵容斗犬随意撕咬路人 。恰逢一个路过秀才躲闪不及,被恶犬扑倒撕咬 。秀才性命危急,一个屠夫冲出来,用刀砍死了恶犬,救了秀才性命 。见自家斗犬死了,这伙宗室家奴不干了,要屠夫以命抵命,仗着人多势众就把屠夫绑到了官府 。
审理此案的曹学佺,早就想整治一番这伙为非作歹的宗室家奴 。于是,判决屠夫杀犬无罪,而且家奴们还要赔偿秀才的医疗费 。
但,后来,这伙家奴仗着属地藩王的背景,硬是花钱买通了秀才,让他做出假口供,说是与斗犬相好、互相嬉戏,屠夫却无故屠戮斗犬 。
曹学佺再审此案,怒斥秀才忘恩负义、与狗为友,陷害救命恩人 。于是,顶住各方压力,判屠夫无罪、秀才革去功名 。同时,在案卷中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
这只是一起个例案件 。但,曹学佺借题发挥了,把秀才归为读书人一类、把屠夫归为屠狗辈一类,然后在认识上做了抽象 。凡事一旦被抽象,往往就具备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用 。
一提起兵书,我们往往都会想到《孙子兵法》 。但,古代将军真是按照《孙子兵法》来打仗吗?
同时,你很少听过哪个将军天天研究《孙子兵法》的 。吴起求学儒家曾申,但儒家也讲兵法吗?吴起大概率学的是《左传》 。关羽夜读春秋,但春秋是列国大事记,真得没啥可读的 。其实关羽大概率读的也是《左传》 。西晋名将杜预,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同时还是《左传》大家 。杜预注的《左传》成为通行版本 。与其说《孙子兵法》具有指导战争作用,不如说《左传》才是将军作战的指导教材 。因为《左传》里面有大量的战争战例 。
但《孙子兵法》为什么火到现在?不仅打仗可以用,而且经商、政治都会言必称《孙子兵法》 。原因就是抽象,孙子把一般战争抽象到了规律这个层面 。于是,《孙子兵法》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意义,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
这就是抽象的意义 。
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抽象的认识可能不对,往往只会成为胜利者的注脚,而失败了却可以说你没有活学活用 。
所以,抽象出来的东西、传承下来的经验,都需要进行认真思考,辨析真伪 。特别是“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种格言式的抽象经验,一定要仔细审视 。
历代王朝末期都有农民起义,但农民起义从第一次开始就一直在为权贵做嫁衣裳 。农民起义颠覆了旧王朝,但往往却是旧权贵开创了新王朝 。
陈胜吴广起义,但陈胜吴广全被自己人给干掉了 。最后是刘邦攻入关中、项羽章程天下 。刘邦不算农民起义吗?开始算,但加入楚国集团以后,就不能再算了 。
汉末黄巾起义声势连天,却没有打出一个农民政权,崛起的全是旧时代的军阀豪贵 。三分天下之中,就刘备的起点低,但刘备也是汉室后裔 。这里面有一个农民政权吗?
隋末乱世也是如此,瓦岗寨就是一众屠狗英雄,而且这里面满是情怀 。但开创新王朝的,却是出自关陇贵族的李氏父子 。
唐末乱世,冲击力最强的是黄巢起义,但黄巢首先遭遇的不是沙陀骑兵,而是自己人的背叛 。接下来的五代乱世,除了后梁朱温,余下权力游戏的主角全是豪贵和军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