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十字路口》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不长,也有所爱有所不爱,教育者当让受教育者对生活对人生都抱有理想,并因理想而执着奋斗 。抱有幻想的人绝对比过分现实的人可爱 。幻想、理想这一类的信念是每个人心灵里留的一方净土,是这一方净土让我们前进时不彷徨不迷茫 。
在假期,断断续续读完了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的《教育在十字路口》 。没有想象中的外国作品那么生涩,有一些观点对今天我们身边的教育还是很有帮助的 。
主持“特里讲座”期间的演讲整理而成的 。68年过去了,书中揭示的教育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着 。
作者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力、人文学科和自由教育、当代教育面临的考验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能够激发读者不断地反思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教育 。
在我心目中,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使精神得到传承,也使受教育者终身获益 。教育者的责任是引领受教育者热爱知识并愿意自己发掘新的思想 。
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常常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的下一代培育成一个有用的人 。幼儿在个性上的差异,一部分是由先天气质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受大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以及大人的榜样的影响 。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特征是在不断变化,是可以改变的 。
像我的儿子现在两岁多就已经很会察言观色了,他能从大人对他不同的态度和言行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因为我比较严厉一点,他跟我在一起的时候独立性很强,而我的母亲就比较宠爱他,当他和我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积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比较任性,什么事请都让我母亲帮他做,就算是自己会做的也不愿意动手 。其实在这个时候就要培养他的独立性,鼓励他自己动手,让他锻炼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家长不能爱护帮助过多,助长他的依赖性 。此外,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如喜欢音乐的孩子,要多给些机会让他唱歌、表演;爱好画画的孩子,给他提供蜡笔和纸,喜欢工具的孩子就给他买些组装玩具 。总之,不要以大人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孩子的活动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个性向完善、良好的方面发展,以逐步发展成他自身稳定的个性特征 。
因此更重要的是,教育也是人格的一种浸透 。我们看人,会发现,他她的人品和性格都与其家庭息息相关 。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原因显而易见,父母在讲话时做事时把自己的人格注入的下一代 。同理,教育者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他们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灌入了受教育者 。许多伟人们都赞同自己受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园老师教会了他们基本的做人道理,教会了他们善良和积极 。
很多极简单的道理是需要虔诚地来讲授,一个不虔诚的人教育别人虔诚,这是毫无意义的 。教育者应当心怀高远,在带领受教育者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的同时,也让受教育者明晰做人的最基本道义 。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教育在十字路口》读后感】不知不觉,在教育这片圣土上已前行两年 。我曾感动过,幸福过,对自己肯定过;也曾彷徨过,困惑过,对自己质疑过 。非常有幸的是,我读到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它为我指明方向 。在细细品味中看出张文质先生对于教育有着怎样的爱与抉择,而他选择了从尊重生命出发的教育 。
“我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对教育耐心而又细致的观察者呢?然而,一旦进入其中,我却因为生命,因为爱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这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也是本书的意味 。
纵观许多的教育名家的书,无不是从对生命的“爱”出发 。因为爱,巴学园的`小豆豆如此幸福;因为爱,薛瑞萍老师将书带给了她所有的学生;因为爱,雷夫老师25年坚守在教室里;因为爱,才有了苏赫姆林斯基100条的建议……爱不仅是教育最原始的力量,还是教育的本质和对话的基础 。
然而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他依然在爱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前行,毫不犹豫 。在教育生涯中,我们也会遇到诸多十字路口,希望怀着对生命的热情、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爱,一如既往,坚定信念,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 读书笔记《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 。因为张先生这本书里的文章是细细碎碎的,所以读这本书与读其它的书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它记录的或是一个场景,或是某人的一句话,或是听课后的几句感悟 。有时驻足,有时行走,都围浸于教育深长的思绪……在这些“细细碎碎”中,我读到了耐心、伤感、渴望、期盼……我特别喜欢这种形式,它让我拿得起放得下,随时随地拿起书来读,不必回顾上文,随时随地放下书思考,不必冥想下文 。对于时间零碎的我来说,课间也可以读上一条两条 。它让我感觉到,原来细细碎碎也是一种写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