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连词 。意思:捡起东西之后就回去了 。
出处:出自《赵普》 。《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作者脱脱 。体裁:纪传体宋代史 。解释为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本文主要写了赵普生平的事,赵普一生只读一本书《论语》,赵普举荐人才不怕皇上的屡次刁难,看出此人举贤为能,不畏皇权,为人刚毅果断 。
赵普文言文的翻译《赵普》文言文的翻译: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家中 。关上门,打开书箱,取出书,全天阅读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府事务,决定非常快 。他去世后,全家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原来是一部《论语》 。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嫉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可以与他比较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拿起撕碎的纸张回家 。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
拓展资料: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人物介绍: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 。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1]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 。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 。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 。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
轶事典故:
妙对太祖
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 。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 。”宋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普少习吏事、百度百科-赵普
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祖长劝以读书 读之竟日 太祖怒,碎裂揍牍掷地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急急急急太祖常劝以读书:宋太祖常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
读之竟日:读一整天;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太祖生气了,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过些日子补贴这些旧纸片,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
全文是: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全部译文是: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